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地铁纳凉也是一种无奈 考验公共服务“凉心”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7-29 07:58:2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席子、塑料布甚至是硬纸板铺在地铁站内,有人躺着睡觉,有人围坐一圈打牌,孩子在一旁嬉戏打闹。近日上海持续出现高温,极端最高气温达40℃,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上海地铁13号线金沙江西路站成了附近居民的“避暑胜地”。对此,车站方面呼吁居民文明避暑,将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加大劝导力度。

  对地铁纳凉族多些包容

  有人认为,这些纳凉族“占领”地铁站,是无偿占有公共资源,影响了旅客的出行,更有损城市的形象。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些人如果家里条件允许,何必为了要省几个电费钱,而不顾形象,拖儿带女跑到地铁里来纳凉呢?再说,地铁站里人来人往,十分嘈杂,即使想睡也不得安顿,何苦呢?

  这些纳凉人大多是外来务工者,他们因收入有限,既买不起房,又不舍得花太多租金租房。只得租住一些条件十分简陋的房屋,维持基本的生活。现在,正是放暑假期间,儿女们前来团聚,原本简陋的房子变得更加拥挤,加上气温不断上升,使“贫民窟”里更加闷热难忍,不得不跑到地铁站里来“蹭凉”。

  城市纳凉应成公共服务的延伸

  应当纳入制度性的关怀

  城市纳凉是城市居民夏季的刚性需求,应当纳入制度性的关怀,成为公共服务的延伸,变居民自寻出路为城市主动供给。首先,政府所属的公共场所,创造条件向市民开放,如夏季开放防空洞已成了西安、武汉、重庆等城市管理部门的“必修课”,防空设施各大城市都有,稍加配套,便可以发挥很好的纳凉作用。不仅防空洞,包括图书馆、新华书店、体育馆、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在夏日都应该向市民免费开放。其次,鼓励地铁、银行、超市等经营性公共场所,有条件地提供免费纳凉服务,如给予一定的能源管理补贴,场所在高温天气辟出一定的纳凉区,提供纳凉便利,承担起社会责任。

  还应把文化文明引入纳凉服务

  相关的纳凉场所除了提供必要降温、休息设备之外,还可以增设手机上网、娱乐等功能。比如,利用人防设施开办的专门纳凉点,可以增设阅览区、娱乐区等,设置读书、下棋、看电影、看电视等活动项目,丰富纳凉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和引导,让居民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近文明纳凉。如此,既可以有效满足城市居民纳凉的需求,又能够缓解居民大量集中在地铁、银行、超市等少量场所,所形成“蹭凉”与运营秩序之间的矛盾。

  关爱农民工要落实在行动上

  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很难真正融入工作地所在的城市。这几年,农民工的社会待遇虽然有了一些提高,但总的境况还不容乐观。“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的比猪糟”这一流传在农民工中的顺口溜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农民工转战全国各地,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从事高强度的劳动。住处环境差、病了能撑就撑,加班加点、被拖欠工钱更是常事。因此,各地不能只把“新市民”这三个字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譬如:给农民工多安排一些廉价房、廉租房,让他们在就业、社保、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等,可以促使外来人员早日安下心来,愿意长期在这座城市立足,不再像“候鸟”一样地飞来飞去,不再受骨肉分离之苦。有了家,他们会舍得投入,也就不会出现到地铁里“蹭凉”的情况了。

  当然,要想一下子改变农民工的生活条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在这种高温天气下,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向农民工开放一些纳凉的场所。如一些人防设施、一些文体活动场馆等。当然,在给这些农民工在地铁站、人防设施等地纳凉的同时,也要加强管理。像在地铁站,要划出一些范围,不能影响民众的出行。

  唤醒高温下的体面

  对于高温福利,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敦促高温补贴的按规发放。但即便高温补贴制度能够完全落实,其也并非是所有人都能享有。这方面,其实已有城市有所响应。如重庆、武汉、郑州等城市,早在数年前就开始在夏季高温天气,开放防空洞等作为“纳凉点”,尽管可能覆盖面仍有限,但至少展现了一种应有的公共态度。早有论者指出,高温是穷人的灾难,这就是指在高温条件下,公共服务有必要正视和满足社会弱势人群的降暑需求。

  其实,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增加,在未来,高温所带来的公共挑战,恐怕将越发突出。而纳凉需求或许只是最简单的。高温所带来的影响,还包括城市病、资源压力、公共应急反应甚至是社会的运转节奏变化等等,这些都需要公共层面作出反应。纠偏对高温的认知,不再把抗高温、抗热视为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吃苦耐劳”,而是回到以人为本的语境下,增加社会对于高温天气的承受能力,降低高温对社会的伤害。

  或许在未来,地铁纳凉现象会愈发普遍。但不要忘了,这种现象,需要被理解,却终究只是一种公共性的无奈。一个进步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让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够体面的度过高温天气。

  (据光明网、燕赵晚报、大河网等综合)

来源: 长城网

关键词:地铁,纳凉,高温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