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我的梦]“我相信有一天能变成白天鹅”
廖金威在支教。(资料图片) 专题: 中国梦·梦想进行时 “我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怀着这样的梦想,我一直努力前行。”日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平原村下着大雨,精诚支教团队的乡村讲堂在村民廖金威家的老民居开讲,不时传出阵阵掌声。除了教室,这里还设有图书室、活动室,是廖金威和他所创立的精诚支教团队的支教点之一。 27岁的廖金威瘦高个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显得沉稳和成熟。他是广东电网梅州供电局的青年骨干,但其另一个身份为更多人熟识——精诚支教团队队长。 与书为伴 在学校读书时,廖金威是一位“学霸”。在爷爷的熏陶和教育下,他从小熟读《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国学经典。但“学霸”也曾经是一个留守儿童,童年的他就与书为伴。 廖金威学习成绩好,每到假期,村里的孩子经常找他讲解难题。于是,从高一起,他就开始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制定简单的教学帮扶计划,支教梦想开始萌芽。 2007年,廖金威以高分考取了华北电力大学。在北京求学的几年中,他的支教活动都集中在寒暑假,只要回老家,就会帮助周边的孩子。慢慢地,越来越多人慕名前来求教。起初,他就在自己家里上课:一块小黑板,十几个学生围着他。一位受过廖金威帮助的孩子说,金威哥几乎从早到晚解决孩子们的问题,一般到第二天,他的喉咙就嘶哑了。 以苦为乐 独行快,众行远。2011年,廖金威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对支教活动有了更长远的规划。 2013年,他发起成立了精诚支教团队,坚持每年在大埔平原支教点组织开展寒暑假大型支教活动,每月举办学习答疑会。由于此前在家乡积累了一定的人气,他帮助过的学生、梅州供电局的同事等纷纷加入团队。支教11年,他的支教队伍从最初的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拥有70多名成员的团队。 成立支教团队为廖金威长期支教打下了基础,但很多困难也接踵而来。“每次支教活动要解决二三十个小老师的吃住以及其他事宜。”廖金威透露,起初,家里怕他太累,让他放弃。“我不想就此放弃。”咬咬牙,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家人及同事的热心帮助。 开展支教活动时,廖金威的爷爷负责烧开水,奶奶负责去菜地摘菜,妈妈最累,每天要为团队准备一日三餐。“当时,听到妈妈晚上沉沉的呼噜声,我很心疼。”廖金威说。 让廖金威欣慰的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经常问他何时能像他一样去支教。“我们的力量不大,但只要一个人被带动、被改变,就会有更多的人被改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引起质变。”东山中学学生黄冰婧在参加两期支教活动后这样说。 廖金威的支教精神,感染了一批梅州供电局的青年员工。目前,他们正在申报成立“梅州市精诚公益教育发展促进会”,关注儿童成长,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帮助和引导;传播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教育。“在一起工作,很容易被他身上这种正能量感染,去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梅州供电局员工曾锐明说。 以家为点 在廖金威家的老屋里,一字排开的书架整齐地摆放着教辅、天文地理等各类书籍,共计7000多册。这是廖金威和团队给乡村孩子们建造的“精神家园”。 早在读大学时,想要建设乡村图书馆的念头,就在廖金威的脑海中萌发。他从同学中募集各种书籍,一到假期就把书背回家乡,供村里的孩子们阅读。4年间,他从学校共计背回了上千本书。参加工作后,廖金威把建设乡村图书馆的想法告诉周边同事,得到单位的支持,为图书馆募集了1600多册图书。2015年12月,精诚支教团队第一个乡村图书馆在平原村成立。 目前,精诚支教团队正着手打造乡村讲堂计划、反哺自助计划等几个支教品牌。其中,乡村讲堂计划以乡村图书馆为平台,定期邀请专家学者、青年榜样等向当地学生开讲,指引、帮助山区孩子成长成才。 “反哺自助计划就是通过在支教点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就读于当地虎山中学高二的邓秀清说,她是这个计划的受益者和支持者,现在她负责虎中小分队队员的管理和辅导。 “我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我想做很多事情。”在这条传递精神力量、知识力量的道路上,廖金威走得很坚定。(中国经济网记者张建军) |
关键词:相信,支教,团队,精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