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背后的“工程之眼”:精度以毫米计
王斌在隧道内进行测量工作。来源:上海建工机施集团供图。 中新网上海7月23日电 (邱宇)在地铁挖掘中,有一双特殊的“眼睛”,它的识别精度可达毫米级。 这双“眼睛”就是测量人员。由于负责挖掘的盾构机埋在土里,看不到方向,因此只有依靠测量人员提供的数据,盾构机才能准确向前推进。 王斌是上海建工机施集团测量工程师,先后参与了近20条地铁100多公里的施工测量及其他桥梁、游乐园工程建设。 精度控制在2毫米内 看似简单的几组数据,需要经过测量、验算、复测、监测等一连串复杂的过程,甚至要在成千上万的数据中挑选而出。 上面所做的一切都为了一个目的:精确。 尤其是对于地铁施工,精确非常重要。上百吨重的盾构机如果出现偏差,就可能碰到水电气管线或者桥桩、大楼地基。“盾构机离管线最近的一次只有几十厘米”,王斌说,“这就需要给施工人员提供更为精确的测量数据”。 确保精度并不容易。在挖掘时,为防止地面沉降,施工人员会持续注浆加固土体,这一过程会造成测量设备轻微移动,进而影响测量结果。为此,测量人员需要反复测定设备的位置,调整数据。 在上海迪士尼工程中,要求计划的轨道位置和实际施工的位置不能超过2毫米,王斌和他的团队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矩形盾构机。上海建工机施集团供图。 凌晨三点忙碌的身影 有时候,王斌一天要跑好几个工地,检查数据是否正确。“我们对有些数据不太放心。只有王斌看过了,确定没问题,才会觉得踏实”,上海建工机施集团一位项目经理说。 这种信任并非凭空而来。王斌曾半夜三点带徒弟跑到上海人民广场,在一处测量控制点查找数据不稳定的原因。 “给不出准确数据,负责工程的所有人都要停下来等”,王斌说,“我心里急”。 从业近20年,他记笔记的习惯一直没变,最早的本子上写满公式和计算方法。现在,王斌带了30多个徒弟,“师傅特别重视理论,而不是单纯套用公式”,他的徒弟说。 正在施工的地铁隧道。来源:上海建工机施集团供图。 冬天通宵守在隧道外 地铁测量人员需要长期在几米甚至数十米深的隧道中工作。噪音大,灰尘多,测量人员上来时鼻孔里全是黑的。 王斌和团队以前用水准仪测量,仪器就在隧道渣土运输车旁边,需要随时注意不被来往的运输车撞到。王斌曾因隧道路面湿滑不慎摔倒,手上插进螺栓,缝了十几针,嘴唇缝了几针,牙齿也磕出了一个缺口。 工程进行到关键时刻,测量部门的全体人员要24小时连轴转。2015年冬天,王斌多次通宵守在隧道外面。“夜里会冷,但习惯就好了”,他说。 挖地铁时,有些测量控制点在附近的楼顶。夏天,上海温度高达30多度,三十层的新楼还没装好电梯,王斌要背着二十多斤重的仪器爬到楼顶。 有时,由于设置测量控制点的地铁公司与居民没有沟通好,王斌也会遭遇尴尬。“有次把梯子放在一户人家门口,顺着通风口爬上楼顶,结果发现梯子被抽掉了”,他说,“那户人家坚决不让下来,还报了警”。 王斌在楼顶进行测量工作。来源:上海建工机施集团供图。 很多人中途放弃 很多测量人员中途放弃了工作。除了压力大、辛苦,上升空间小也是重要原因。 “坦白地讲,对整个建筑行业来说,测量是一个相对边缘的工作”,王斌说,“同一个公司,其他人可以从技术员升到项目工程师,再到项目经理。但是搞测量的话,从测量员到测量负责人,之后就没有上升通道了”。 公司里做其他业务的员工用“单调”形容测量员的工作,“成千上万个数据,反反复复地测,每天都这样”。王斌却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坚持,既然学了测量,单位又需要,没有理由不做好。 王斌有自己的工程测量工作室,今年刚好满十年。他希望能带出更多优秀的徒弟。(完) |
关键词:测量控制点,地铁施工,精度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