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美丽河北红色行】前南峪:红色精神绿色美景共书太行传奇

来源: 河北新闻网 作者: 2016-06-23 21:06: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6月22日上午,“美丽河北红色行——纪念建党95周年网络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图为抗大陈列馆。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常方圆)这里是一片红色沃土,也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红+绿”的发展模式,把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把荒山沟变成了经济沟。6月22日上午,“美丽河北红色行——纪念建党95周年网络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美丽富饶的前南峪令网媒记者纷纷点赞。

   前南峪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敌后总校所在地。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进驻河北邢台县浆水一带,此后在此办学3年,先后培养了3期学员,共18000人,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

   6月22日上午,“美丽河北红色行——纪念建党95周年网络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图为网媒记者在前南峪生态旅游区采访。

   来到前南峪,“美丽河北红色行——纪念建党95周年网络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先参观了抗大陈列馆。青山环绕、绿树掩映下的抗大陈列馆气势宏伟、威严肃穆。“看着如今宏伟的建筑,很难想象过去这里条件的艰苦。我刚才本想去寻找一下抗大旧址,却被讲解员告知抗大并没有旧址遗存,因为战争年代的抗大校舍不过几间破落的土墙草屋,更多时候师生们甚至只能在草地上、在山沟里,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坚持斗争和学习。”参观过后,海外网记者王晶感慨,在极其残酷艰苦的战争年代,一批又一批抗大学员走上了重要岗位,为夺取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显示出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精神和坚定革命信仰的伟大。

  

   6月22日上午,“美丽河北红色行——纪念建党95周年网络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图为前南峪村风光。

   由抗大陈列馆出发,乘电瓶车沿着盘山路一路向上,便来到了前南峪生态旅游区的入口,沿路映入网媒记者们眼帘的,是红顶白墙的整洁民居,潺潺而下的清澈溪水,硕果满枝的苹果园……进入旅游区,一层层石头围砌的梯田果树繁茂,一条柏油路蜿蜒而上穿梭在醉人的翠绿之中,山坡之上,由常青灌木栽植而成的“再造秀美山川”六个大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说,以前的前南峪可不是眼前这幅景象,十年九灾的前南峪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1963年的一场特大洪水更是几乎毁掉了全村所有的山场植被和仅有的几百亩保命田。此后,前南峪人治山治水大干20年,才换来了太行山里的这一片绿。如今,前南峪形成了“生态林戴帽、干鲜果缠腰、小梯田抱山脚”的荒山分层绿化模式,全村宜林荒山8300亩全部实现绿化,林木覆盖率超过了90%,植被覆盖率接近95%。

   十几年前,前南峪人下决心关闭了能给他们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矿产加工厂、化工厂等污染企业,利用抗大红色资源和满山绿色资源,开发了38平方公里的“红”“绿”结合生态旅游区,2015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林果种植加上旅游开发,2015年前南峪村集体收入3120万元,人均收入达1.18万元。

   “在这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止停留在了战争年代,现在仍被不断发扬着。这里的美景不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是来自人的努力。更难得的是,在这里还涌现出了一批像李保国一样,能在条件艰苦的地方扎根,能带领农民发展的科技领头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记者戴玉感叹,在前南峪,红色精神碰撞绿色美景,太行山正被书写着传奇。

关键词:红色精神,抗大,前南峪,网络媒体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