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情义哥陇原行]漫话甘肃印象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赵永刚 2016-06-21 09:45: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兰州6月20日电(记者 赵永刚)借全国百家网络媒体甘肃行之机,综合甘肃民间的几种说法,河北情义哥将人们对甘肃的印象概括为“五个一”,轻松漫话,以飨读者。

  抛开大家熟知的,找些长知识的,且听情义哥给您挨个说说。

  兰州牛肉面:生活中的幸福。长城网 赵永刚 摄

  先说“一碗面”——兰州牛肉面,虽然面确实是拉抻出来的,但是在当地人们却不叫“拉面”而叫“牛肉面”。听当地人讲,相传,牛肉面是清光绪年间,一个叫马保子的厨师所制的面食,一碗刚好盛一根面条,可看,可闻,可感,可口。说的也是有名有姓,传之甚广。做面技术也经代代相传、推陈出新,真整了个名扬天下。

  还听说,正宗的牛肉面只有在兰州才能吃到,到别处不管用料多讲究,做得多用心,也做不出正宗的味道。小哥想这虽有些武断,但也许这还真和吃面人的心境有关系。不到兰州来,吃面时自然在心里就已经打了个折扣,这也有个原产地心理效应,因此只有到兰州才能吃到那独特的文化和久违的心情,味道也就不一样了。

  情义哥在兰州逗留了两日,关于牛肉面还有两个知识不得不向诸位普及,现学现卖。

  一是牛肉面的“外在长相”。到了这里,才听说牛肉面有粗有细,细的说细,但粗的却不说粗。大致分为“毛细、头细、二细、韭叶子、二宽、大宽”等说法,也就是逐渐加粗加宽的面,前三种都带“细”字,会意精神,具体不必追究,小哥想这也许要看师傅的手艺吧。“韭叶子”,顾名思义,也就是韭菜叶的宽度。“二宽、大宽”,公认的说法,分别是一指、二指的宽度。

  二是牛肉面的“内在涵养”。当地人说,好面要具备“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其中“一清”指的是牛肉汤虽然配料不少,但却要清如白水;“二白”是指汤里务必要放几片白萝卜,通气行气,健胃消食;“三红”指的是汤里要放干的红辣椒,一般要用甘肃特产辣椒——七寸红;“四绿”中的这个“绿”,大家往往会误以为是葱花和香菜,其实用的是蒜苗和香菜;“五黄”即经拉折抻扯后煮出来的面,要光亮透黄,这样才够劲道且恰到好处。

  《读者》:中国人的心灵读本。长城网 赵永刚 作图

  接着说“一本书”,确切地说是一本杂志,而且刚开始做的时候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原创取胜,而是靠拼摘而成。对,说的就是《读者》,它被誉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和“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是在全国各地遍布街头的报刊书摊上最容易找到的一本杂志。

  关于《读者》,这里也有一个听来的故事。据说,当年《读者》创刊之前,有几个兰州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由于一时都没有找到工作,哥儿几个就凑到一起喝闷酒消愁,闲聊时,无意中聊到剪报的事。这里要插一句,当时很多人都有剪报的习惯,就是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一些自己喜欢的或者有用的文字或图片,就用剪刀沿着文字边缘剪下来,再贴到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方便以后多次查阅。言归正传。这时,有人随便提了一句:把剪报卖了有人要,该多好?没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哥儿几个一商量,还真剪刀加浆糊地干了起来。

  之后,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本杂志越办越好,卖到了中国第一,又卖到了亚洲第一,年销量过千万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还发挥着精神读本的作用。

  敦煌壁画:一半文化,一半故事。中国甘肃网 供图

  再说“一幅画”——敦煌壁画,最为人称道的是那巧夺天工、身姿优美飘逸的飞天,就连三岁的小孩也会因看过动画片《九色鹿》,而喜欢上那神奇的色彩、元素和故事。

  但是,敦煌壁画又不仅仅是壁画,还满载着或繁荣或伤心的历史和文化。提到敦煌,会再跟上“艺术宝库”四个字,我们自然会想到壁画、彩塑,还有那被骗走、盗走或流失的大量文物。

  从平民的非专业的角度来看,敦煌壁画只能看成是敦煌文化的一个侧影,是敦煌文化的冰山一角。而现今留存下来的,以及我们还可以看到的,加之我们的想象,尚可依稀还原其原貌。

  敦煌的那段历史,时刻警醒着后人,我们要世代牢记。这要追溯到1900年前后,有个道号法真的王道士,雇人在敦煌莫高窟清理沙石,供奉香火,收受布施,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大批珍贵文物重现天日。但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列强争相瓜分之际,大量的敦煌文物被西方各国所谓的“探险队”、“考察团”掠去。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大谷探险队、俄国探险队等,他们连偷带骗甚至不惜采取割剥壁画、搬迁彩塑的恶劣手段,盗窃走了不计其数的中国宝藏。此外,何彦昇、何震彝、李盛铎、刘廷琛、方尔谦等利欲熏心的中国官方盗窃团伙,不仅盗窃敦煌文物,还将其卖给了外国人,充当了卖国贼的角色。学者陈寅恪先生曾沉痛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

  但是,情义哥要说,文物可以骗走偷走掠走,文化却永远不可能被盗走,敦煌文化瑰宝将永存于这片沃土。

  黄河母亲:大爱无声,悄然流淌。长城网 赵永刚 作图

  接着说“一条河”——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伟大,在于中华儿女寄寓其中的民族情感,而之于甘肃,黄河除了让这片狭长的走廊时代繁衍生息外,还让这里依山傍水,钟灵毓秀。

  去过青海的人都知道,那里的黄河水是清澈的,不是黄色的。黄色是泥沙的颜色,但之于母亲来说,那仅仅是黝黑的面庞和稠密的皱纹而已,是岁月的痕迹,是辛劳的奖章。

  在兰州黄河边上,有个很有名的黄河母亲像。雕像中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婴儿,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这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

  这尊雕塑由甘肃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以花岗岩创作而成,她选用花岗岩创作的灵感,主要考虑到黄河水色与中国人肤色有关。

  据说,何鄂女士在创作这个雕像时,一直在为母亲身边的是女婴还是男婴而百思不得其解:创作个男婴有重男轻女之嫌,创作个女婴作品又显得太阴柔了。直到有一天,她看到自己憨态可掬的孩子趴在床上的样子时,顿时有了灵感:让孩子趴着,作品中不体现男婴还是女婴,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于是这个作品就诞生了。

  中山桥:历史的见证者。长城网 赵永刚 摄

  最后是“一座桥”——中山桥,作为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它历经沧桑岁月,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中山桥建设时间可追溯到公元1907年(清光绪33年),当时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最后改名“中山桥”。

  自建成至今,中山桥已度百余春秋。期间经历过许多次大大小小的灾难、战争、洪水,被轮船撞到,以及两次大规模战争洗礼,这些都没让它垮掉。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山桥身经百战,依然如一名坚强战士,用自己钢铁的脊梁,担负起通达黄河两岸的重任。情义哥向这位战士致敬!

  甘肃印象,陇原名片,权作茶前饭后谈资了。

关键词:网络媒体甘肃行,情义哥,陇原,甘肃印象

责任编辑:王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