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论文,书写在太行山上
——追记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王洪峰 王 昆 2016-05-31 09:18:0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李教授走了,谁带我们更新果树品种?”

  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溘然去世,太行山区的老百姓沉浸在悲痛之中。亦师亦友30多年,李教授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满含泪水,大家不禁相互询问着。

  35年来,他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扎”到山里,“粘”住果农,他不断创新果树品种、品牌,开辟新战场,形成了一批充满“乡土味”的技术成果,惠及十几万山区农民。

  “生产实践需要什么,科技工作者就应因地制宜研发什么”

  河北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经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岗野岭。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村民开始绝望。

  一天,头发稀乱,皮肤黝黑,长得像农民、穿得更像农民的李保国来到李家韩岗。他察地势、看土壤、找水源,很快形成一整套水土治理、品种选择、果树管理、市场推广的方案。

  用10年时间,李保国创建了绿色薄皮核桃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早实薄皮核桃“一年栽树、三年有产、五年丰产”,亩产值达到一万元以上。

  昔日的荒岗,从此变成“聚宝盆”。

  李保国深知,靠个人力量带领群众脱贫远远不够。“抓好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闯市场、奔富路!”思路形成以后,李保国马上着手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

  在李保国指导下,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在李家韩岗快速成长起来,先后研发出核桃乳、核桃油等6大类20多个核桃深加工产品,培育出了“绿岭”这个中国驰名商标,因此带动周边大批农民脱贫致富。

  “生产实践需要什么,科技工作者就应因地制宜研发什么。”这是李保国30多年从事科技研发工作的心得。他先后推广36项实用技术,让自己的科研论文在太行山落地生根,造福人民。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

  李保国说:“作为一名林业专家,一定要了解农民,给他们讲听得懂、用得上的知识。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把我变成农民,再把农民变成我。这比单纯写一篇脱离实际的论文要有意义得多!”

  1981年,李保国在邢台前南峪指导果树品种更新时,村民对他半信半疑,推广工作陷入僵局。

  他向村民“租借”了100棵树做“示范田”。一年以后,李保国的果树长得最旺、果子个头最大,未收获就被客商抢购一空。被“成果”折服了的村民纷纷前来拜师学艺。

  “我是农民的儿子,最见不得农民穷!”这是李保国内心深处的呐喊。为此,他几十年不改自己的科研初衷:“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每到一处,都手把手教授农民果树、板栗、核桃等种植技术,让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甩掉“穷帽子”。

  “没有对农民死盯、盯死的杠头劲,技术就很难传播”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河北内丘县岗底村村民种的苹果树都是自然成长,不修剪、不疏果。苹果论筐卖,一筐卖不了几个钱。李保国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苹果无公害管理方案。

  蓝图画好了,但实施起来却并不顺利。李保国强制性要求乡亲们对果树进行修剪,并疏花、疏果。

  看着大把大把剪下来的树枝,村民们个个心如刀割。看着满地落下的小苹果,许多村民不干了。“果子没有长大就给扔了,怎么丰产?到时候他一拍屁股走了,我们找谁说理去?”

  村民安小三当面点头,背地不服,没有对果树进行修剪并疏花、疏果。结果,秋后一算账,4亩果园赔了4000多元。又悔又急的安小三痛定思痛,把李保国独创的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记得滚瓜烂熟。后来,果子长好了,卖上了好价钱。

  李保国说,“在传授技术过程中,没有对农民死盯、盯死的杠头劲,技术就很难传播。”35年来,李保国在太行山区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土专家”。

  近几年来,“产学研结合的李保国模式”因为做法独特、有效,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借鉴。

  李保国走了,但他用智慧、汗水和生命点燃的科技星火,正在太行山形成燎原之势。那满山苍翠欲滴、遮天蔽日的果树,那满载农民脱贫致富梦想的果树,那满浸李保国青春、智慧和汗水的果树,不就是他写在巍巍太行上的一篇篇生动、美丽、激情四射的论文么。

关键词:李保国,太行山上,果树管理

责任编辑:次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