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时代楷模李保国:太行金果满坡香 百姓心中铸丰碑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天虎 赵晓慧 2016-05-26 18:03:4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前南峪村农业支部书记王晓棠(中)向媒体介绍情况。长城网 张天虎 摄

  生前深耕太行 身后遍地果香

  李保国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就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和另外两名教授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当时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浆水镇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前南峪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搜集样本、做实验、记录数据。经过调查,他发现:山上土层最薄的地方只有5厘米,深的也不过15厘米,再下面就是石头。土层薄,存不住水,怎能种活树?

  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活土层。土从何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一个个难题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柴油灯的陪伴中不断得到解决。1981年开始尝试,1986年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4年后,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历经十年孕育,终于破壳而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南峪村的荒山秃岭,经过李保国十几年的开发治理,从草都长不好的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

  在前南峪村提起“李保国”,村民没有不知道的。从1983年至今,李保国教授每年都会分季节,定期到前南峪来进行技术指导、跟踪管理。“李教授的技术不仅仅富了前南峪,更富了太行山!”前南峪村农业支部书记王晓棠感慨地说。

  李保国曾经说:“山上仅能长树是不够的,还要栽下生金树,找到适合山区特点的栽种技术,把财富带给山区百姓。”

  “当年,俺村马峪沟是个穷到一棵树不长、一棵草不生的穷沟!河北农大教授们的主要课题是小流域治理,李教授主要负责培训、提高我们的果树管理技术!”王晓棠回忆着说。

  “别看他不讲究,但说话特别幽默,走到哪儿,群众跟到哪儿,都围着他转。”王晓棠佩服地说。

  平时幽默的李教授,有时也会发脾气。有一次,在做疏花蔬果技术培训时,李教授和当时任农业大队长的王晓棠发生了争执。“咱老观念认为,只要果子结的稠,就能卖成钱,把果儿拧掉太可惜了!”面对王晓棠的执拗,几次争执后,李教授火了。他拿起笤帚说:“在果树管理上,必须按我的思路,不然我就不客气了!”

  为了改变群众陈旧的技术观念,李保国保留下王晓棠没有蔬果的几棵树作对比,当年秋天,这几棵树的结果率果然不如蔬过果的果树! “做队长的服气了,队员更是跟着干。”事实摆在眼前,王晓棠心服口服。

  李老师虽然走了,但他的学生还在前南峪村搞滴灌、在苹果种植基地搞调研,临走前李保国还在前南峪村指导技术,告诉大家怎么致富怎么奔小康,还打算在马峪沟搞示范教育基地。

  “如今百姓的日子渐渐富裕起来了,他却这么突然的走了”。采访过程中,王晓棠表示:“我们要按照李老师曾经指导的思路,带领全村果农对林果树进行统一管理,采用无公害技术,同时注册无公害绿色产品商标,进一步提升林果产品附加值。”

  采访中,不少果农边说边流泪,间或伴随着阵阵叹息。李保国,这个穿着不讲究、比农民更像农民的大学教授,用实际行动在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关键词:李保国,太行,百姓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