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农民乐享股份合作红利
“守着家把钱挣,这就是我要的幸福生活!”常年在外打工的赤城县龙门所镇申沟村村民赵国江,日前开始了他的新工作——在本村苗木基地负责管护,日薪100元。 赵国江乐呵呵地给我们算“增收账”:7.7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和企业,年租金4000多元;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和企业,年收入股金400多元;再打点儿零工,加起来一年的收入将近3万元。而以前种玉米忙活一年,收入还不到4000元。赵国江感受到的幸福,来自赤城县在扶贫领域推行的股份合作新机制。 2013年,中央1号文件鼓励农民创新土地经营模式。作为全省首批9个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之一的赤城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扶贫产业科学发展长效机制》,探索开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推进农民的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允许村集体、农户把政府扶贫资金、自筹资金或者土地、房屋、水电设施等资产,作为股本金,注入到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年终分红,使农户与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这种股份合作模式,让贫困群众有了长期稳定的收益,也使长期薄弱的集体经济逐渐壮大起来。 走进赤城县雕鹗镇黎家堡村,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民居井然有序,街道干净整洁。“我们雇了3个村民做保洁员,一天一清扫,每人每月300元,用的全是村集体去年分红的钱。”村党支部书记陈桂禄说,通过招商引资,他们村与张家口坤淼养殖有限公司联合建设起股份制生猪养殖基地,村集体以土地、水电设施折价30%入股,去年年底分红32万元,其中的20多万元分给了村民,剩下近10万元全部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和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全县有近一半的农村推行了股份合作制,‘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赤城县扶贫办主任刘兆成告诉笔者,随着股份合作制的深入推进,全县已集中流转土地12万亩,发展农业企业92家、专业合作社242个,吸引3万多人就业,10万多农民从中受益。30个产业基地整合为高效节水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优质果品、中药材种植、生态养殖、食用菌六大产业园区,全县70%务工人员向园区集中。 9.75万,这是赤城县核定建档的贫困人口。2014年,该县有2万人实现脱贫,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由2465元增加到4830元。2015年,又有2.27万人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通过推行股份合作制,全县65%的村有了支撑产业。 |
关键词:赤城县,贫困农民,贫困人口,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