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学生体育锻炼难题仅靠跑步APP监督还不够
导语:清华大学除了以学业见长,还素以重视体育锻炼著称,其中长跑是每个清华人躲不开的记忆。无论是从2008年开始要求学生参加“阳光长跑”日常锻炼,还是2014年开始要求大一学生每天下午4点半“刷卡”参加集体锻炼的“大一行动计划”,都曾在学生中引发不少争议。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清华的“强制长跑”制度在推进中不断完善,形式不断翻新,刷卡机有望被更受学生欢迎的跑步APP所取代。 清华跑步APP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实践 现在大学生都是年轻90后,是有个性、敢“标新立异”的一代,兴趣爱好更加广泛,当然不能满足于单一的体育锻炼形式,应该多样化,像球类、体操类、武术类、游泳类,自行车类,甚至徒步、跳绳、踢毽子等,只要条件允许都该丰富相关课程,让学生们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总是长跑、打球等“老三样”。因为身体得到锻炼才是最终目的,这点清华大学可谓与时俱进。从前年开始,清华大学适应学生的状态跟要求做了一些调整,允许部分同学用球类、游泳等运动方式代替长跑。今年,“大一行动计划”还与“阳光长跑”结合起来,学生们不必在固定时间长跑了,而是开发了一款名为“阿甘长跑”的APP随时跑……清华大学使出浑身解数,开展各种“个性化”体育项目,既满足学生个性化运动需求,又跟足流行,让“互联网+体育”,融进大学生健身中来,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锻炼身体,拥有一个健康体魄,给其他学校做出了典范。 从清华大学的“阳光长跑”到“阿甘长跑”的APP,我们看到的是学校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尊重学生个性选择,这也是先贤孔子著名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具体实践,“招”虽旧点,但却闪亮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期待更多的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这样教育效果更能事半功倍。想象一下接下来如果学校可以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宿舍,甚至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做自己宿友,这岂不是更好? “强制长跑”不是目的而是路径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了提升,但大学生的体质令人担忧,尤其在耐力方面,大学生竟不如中学生。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大力推进长跑运动的原因所在。 大学生长跑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一定程度上与媒体报道的多起大学生长跑猝死事件有关。体育运动专家指出,除了自身潜在的疾患,长跑中出现意外伤病甚至猝死,与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身体机能衰退有关,也是不了解运动规律的结果。德国医学专家赫尔曼也曾提出科学跑步的4个步骤,包括提前热身5至10分钟,锻炼时间和强度要适中,跑步前后加以肌力练习和柔韧性练习,跑步不宜突然停止或坐下、躺下等。遵循这些注意事项,可以大大降低跑步出现意外的概率。 长跑是大学生锻炼的重要形式,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很重要,此次清华大学把以往的刷卡机升级为更受学生欢迎的跑步软件,就是主动适应学生需求的表现。媒体报道中提到,一些大学生表示自己的兴趣在其他运动项目上,唯独不爱跑步。这也提醒高校,强制长跑是督促学生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一步,但并非最终目的,让学生养成终生热爱运动的习惯,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破解体育锻炼难题仅靠跑步APP还不够 让学生锻炼身体,主导不如引导 针对刷卡机不方便、有漏洞的问题,有清华学生团队专门开发了跑步APP。下载到手机上,学生就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跑步,无疑比传统的刷卡方式进步了许多。但客观的说,破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难题,仅靠一个跑步APP还远远不够,学校不妨从主导改为引导,把更多课余时间还给学生。采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组织体育活动,自主安排锻炼时间和方法。与此同时,学校要扮演好服务的角色,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器械、场地等支持。 体育锻炼,多样选择和多种评价标准更重要 对于用监督“铁腕”来坚持清华长跑传统这一事实,校方的态度是制度的确能培养锻炼习惯。量变到质量也离不开外部力量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尽快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学校在制度方面推陈出新的确可见用心。从最初的每天下午4点半“刷卡”到跑步APP,监督形式不断翻新,监督力度丝毫不减。 都说体育造就人格,但是也应以多元形式造就七彩人格。校方仅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出发,推出一个跑步APP是远远不够的。因材施教,不应停留在智育领域,在体育中多样选择和多种评价标准更重要,毕竟身体素质和智力发育都因人而异。正如大学中层出不穷的新鲜选修课一样,体育的花样翻新方显学校重视学生发展的诚意。多样备选既符合校方的强制锻炼,又给了学生选择的权力。各得其所,何乐而不为呢? (据中国教育报、广州日报、中国江西网等综合) |
关键词:清华大学,强制长跑,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