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追忆“太行新愚公”
—故乡人眼中的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

来源: 长城网  王永宏 张天虎 邢梅智
2016-04-19 09:32:26
分享:

李保国教授在武邑驻村时的住处。张天虎 摄

工作中的李保国。资料图

赵桥镇干事沈林生忆李保国教授。张天虎 摄

  长城网衡水4月18日讯(王永宏 张天虎 邢梅智)连日来,全国先进工作者、燕赵楷模,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通过网站、微博、手机APP、微信朋友圈等媒体,在社会各界广泛传播,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无限哀思和怀念。

  4月15日,记者来到了李保国教授的故乡—衡水武邑县。此时,武邑县宣传部常务部长金敬明正在翻看媒体上刊发的关于李保国去世的消息,他无比痛惜地表示,这一切都太突然了,就在前几天,他才刚刚和李教授通过电话,商讨邀请他来家乡指导调研事宜,如今这一计划已化为泡影。

  金敬明表示,李保国教授是时代楷模,是武邑县的骄傲,他的崇高境界和先进事迹,感染了无数燕赵儿女,他用自己最实际的行动,真正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让太行山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李保国教授也一直心系故乡,帮助武邑县众多乡亲过上了好日子。

  原来,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李保国教授就曾在武邑县赵桥镇推广种植红富士苹果,为了便于技术指导,他在当地驻村一年多,与农民同吃同住,给乡亲们讲课,帮助贫困群众致富。

  在武邑县赵桥镇,记者见到了赵桥镇干事沈林生,他曾与李保国教授共事,他表示李教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20多年前第一次见到李保国,沈林生想:眼前这人真的是城里的李保国教授吗,怎么比我还像农民呢。“他比我们农民还像农民”。“稀疏的头发打着卷儿,皱巴巴的裤腿沾满泥土。”曾是媒体描绘李保国教授的一个标准画像。

  他没想到,这个“农民”形象的大学教授,内涵丰富,知识渊博,在武邑家乡一扎就是500多天,他几乎每天奔波在田间地头,和大伙儿一起挖坑干活儿,帮大家脱贫致富。 “那时候,住的条件也比较艰苦,吃大锅饭,住土炕,可他从不嫌弃。”

  沈林生回忆说,驻村一年多时间,打药施肥、病虫害防治、疏果剪枝,每一道程序,李保国都亲自指导,风雨无阻,手把手传授给农民技术,在他的带动指导下,当地种植苹果上百亩,村民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

  据赵桥镇北龙口村村民马艳峰回忆,当时他家种了四亩苹果,李教授手把手教给乡亲们技术,只要一有空闲时间,李教授都把村民集中在一起搞培训,他把课堂摆在田间地头,以最直白的话语,最形象的比喻让他们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为农民送上用得上、真管用的技术,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财神”。 “他是家乡人的骄傲,永远活在百姓心中。我们希望有更多李教授这样的科技人员来帮助我们!”

  近年来,武邑县不断拓展扶贫方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摸底数、明责任、建机制,确保“三个到位”,让精准扶贫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明确要聚全县之力,到2017年让3.05万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金敬明说,“我要向李老师学习,带着感情做农村工作,真正融入群众中去,找准造成贫困的症结,探索符合村情民情的经济发展思路,踏踏实实为村里做几件好事实事,成为一名老百姓信赖的干部。”

  正如赵克志书记所说的那样,在齐心协力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当下,需要更多像李保国这样的先进模范,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到农民中去,用科技和知识的力量,帮助他们拔除“穷根子”、甩掉“穷帽子”,通过科技扶贫来帮助山区百姓脱贫致富。

关键词:太行新愚公,李保国责任编辑:王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