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热血与青春在太行书写传奇人生【长城时评】
——痛别“太行新愚公” 长城网系列网评之六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得知李保国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保国教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工作,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用“新愚公”的精神“教日月换新天”。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迫切需要一大批像李保国一样的杰出人物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是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牢记李保国的先进事迹,以此为时代的榜样,肩负起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 全面建小康,短板难点在山区。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啃”下这块“硬骨头”,党的根基才能牢固。李保国教授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三十年如一日,只为“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始终坚持俯下身子做人、做事,扎根山区最坚实的土壤,深入田间地头,身体力行,将一座座荒山变绿,一颗颗林果挂满枝头,把自己变成一个年均200天务农工作、皮肤黝黑、头发稀疏的“地道农民”。为推广先进技术,将课堂开在林间,板书写在太行山,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专家。山区的建设离不开这样的品质,在全省、“两学一做”教育中大力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及党性锻炼,呼吁更多“李保国”投身到基层事业的建设中。 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技术相对薄弱、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更需要以科技兴农。在这三十多年间,李保国“只”做了三件事:一是引导农民的自我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农民学会将现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注重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探索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三是将治穷和治愚相结合,通过技术培训把许多果农培养成“技术把式”,让农民真正实现脱贫。也正是这看似简单的三件事贯穿了李保国的一生,他为“反贫困战役”倾尽全力,奉献自己。脱贫攻坚的步伐一刻不停,就一刻不能懈怠,就不断地需要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到基层山区,靠科技的力量实现贫困“摘帽”。 李保国,一个响彻太行山、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名字,他是时代的楷模,是“三严三实”的忠诚践行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倡导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的正是他这种攻坚拔寨的勇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为,矢志不渝、久久为功的决心,要在全省、全社会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让更多知识分子投身到科技兴农的工作中,更多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山区的建设中,通过示范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吴树玲) |
关键词:李保国,逝世,太行山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