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社会万象

当街抢孩子无人拦阻?别忽略了吐槽背后的真问题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4-15 13:49:5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一段“人贩子当街抢小孩,无路人上前拦阻”的街头实验视频近日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并在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这段视频引起很大争议,部分网民为片子反映出的人心冷漠感到震惊,也有网民认为实验设计不合理,有哗众取宠甚至炒作嫌疑。

  “当街抢小孩”的实验有待商榷

  是哗众取宠

  因为是街头实验,也就不能测试出路人的真实情况。遇到人贩子掳小孩,路人首先会判断这一事件的真假,看看这是否有诈及周围群众的反应,然后才会决定救与不救或采取何种方式施救。其中,只要有一个路人看出事件是虚的,不屑一顾的神情就会传染给其他路人。互不相识的路人对掳小孩可能会有依赖心理,即“责任分散效应”,但只要实验传出的信息中夹带着不确定元素,得出路人冷漠的结论也就会不客观。也许确有冷漠的路人,他们没有果断地上前制止,但这样的实验仍是不科学的。

  人贩子当街抢小孩实验,与老人假装倒地,检验市民扶不扶是同一个问题。所以我不赞同这类实验,除了虚假的一面以外,还因为实验往往会给陌生的市民群众传递一个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由于有的市民看不出这是实验,他们会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好而缺少安全感,更可能对相关方面打击和惩罚拐卖儿童犯罪抱有怨言。总而言之,当街抢小孩的实验,其结果既不能测试出路人的冷漠,又会给社会增加了消极影响,得不偿失。

  具有明显的道德瑕疵

  从道德层面上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没有对他人实施道德审判的权利。视频的发布者采用这样的方式,无疑是先行占据了道德“评判者”的制高点,采用“上帝视角”对他人进行审视。一旦出现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他便大可对其进行批判,自己却全无负担。正是因为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招致了公众的反感。

  从现实人性出发,每个人所秉承的道德准则都十分复杂。靠人为制造的极端情境进行测试和考验,从而得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结果,不仅没什么意义,其结果本身也不靠谱。另外,这样的手段,往往还存在潜藏的法律风险。抛开隐蔽摄像带来的路人肖像权、名誉权问题不谈,万一因为有人“见义勇为”,而对当事人造成人身伤害,后续的问题就更加复杂了。

  我们都听过那个关于“狼来了”的古老故事。试想,在公共安全本就陷入普遍焦虑的当下,如果公众尚存的善意,还要在一次次地“测试”中被消磨,对整个社会的风气无疑没什么好处。

  拿人性弱点做实验的做法应受到谴责

  人性都存在弱点,即便是实验者本身也概莫能外。而实验者为了所谓检验国人是否冷漠的目的,竟然精心设置“当街抢小孩”的道德陷阱,故意诱使路人往里跳。这种拿人性弱点来做实验,不仅毫无意义,无助于改善社会信任,更显得实验者没有道德。在公共安全陷入焦虑的当下,这种做法还将进一步撕裂本就脆弱的道德体系。

  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比如曾经走红的一款名为“男友忠诚度调查”的网络商品,据称只需拍下购买,就有人帮你测试另一半的忠诚度。在这项调查中,商家利用客服充当美女,用各种手段对被测试者施以诱惑,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总有一些人中招,让那些天真的女孩心碎不已,毕竟,不是谁都可以禁得住商家百般的诱惑。

  虽然“男友忠诚度调查”与“当街抢小孩”实验内容不同,但做法却如出一辙,都是在拿人性的弱点做实验。不仅如此,这样的做法结果必然都是无限放大道德的阴暗面,让我们的社会被诸如“男人靠不住、“人心冷漠”的价值判断绑架。人心真的冷漠如斯吗?显然不是,尽管偶尔存在路人冷漠围观的极端案例,但个案不代表我们社会的全貌。

  值得追问的是,即使这种街头实验不会触犯隐私权和肖像权,可是实验者哪来的权力对路人进行人性实验?又是谁赋予了其道德裁判员的身份,可以如此肆无忌惮地对路人进行道德审判,甚至可以凭此对社会道德做出价值判断?毫无疑问,这种拿人性弱点做实验的做法必须受到谴责,毕竟,谁都不愿成为被他人用来做道德评判的试验品。

  别让“道德实验”的讨论淹没了真问题

  我们有必要追问这种实验的目的何在?它究竟想要探寻什么问题?据视频发布者称,自己只是受国外类似视频启发,出于好奇心才进行了实验。也就是说,这个实验并没有多么明确的社会目的,反倒是所引发的社会争议值得思考。在我看来,只要拍摄者不违背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即便是为了炒作也无可厚非;至于一些人当真将实验作为观察社会、探讨社会问题的素材,甚至为人心冷漠感到震惊,说真的,我认为有些矫情。生活中,我们缺乏类似的真实个案吗?问题是我们究竟改变了什么?

  这让我想起若干年前某卫视做的“道德实验”节目——在有较充分安排的基础上,拍摄“小偷情景模拟”“老人摔倒扶不扶”等题材,记录下了普通市民会在相应情境中如何表现。与本起事件相比,电视节目更倾向于将问题延伸到一些社会话题,期许能积极介入社会道德秩序的重建当中。遗憾的是,无论是真实案例所引发的社会热议,还是道德实验有目的性的制造公共议题,最终讨论的焦点——社会冷漠也好,公共道德危机也罢,在每一次的认真讨论之后,我们的人性拯救计划似乎并没有成功多少。

  因此,我不主张拿道德和人性作为实验对象,去检测一个社会的善与恶。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实验建立在一种“道德优越感”之上,即实验的人自认为自己的道德人性要优于他人,否则你有什么资格去测试他人的道德呢?同样,那些一味震惊人心冷漠的人也持有这种“道德优越感”。而我们恰恰忘却的是,自己本身就是所要检测和批评的对象。当人人都在指责他人而不反求诸己时,我们便只会始终处于提出问题的阶段。因此,更重要的不是去检测人性,而是如何将我们每一个人都纳入社会道德机制当中,在点滴之间改变自己、影响他人。

  (据法制日报、武汉晚报、京华时报、红网等综合)

关键词:人贩子,抢小孩,道德

责任编辑:次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