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 ” 引领社会新风尚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鑫昕 冯莉 2016-03-14 14:39:5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3月8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小组讨论,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印红(右)发表观点。她表示,应对长江流域水环境污染实行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把沿江与沿山、沿林、沿田有机结合起来,从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入手,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协调解决水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赵迪/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我们专注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项目,大有可为!”

  3月5日,吴正鑫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他是浙江灵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研读过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后,专门找出有关环保的部分分享到了公司股东的微信群里。

  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多次说,“我们要持之以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总理这样提,振奋人心。”吴正鑫说。

  “绿色创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半年多以前,吴正鑫辞去上市公司高管的职务,和几位朋友一起创业,项目涉及垃圾分类处理、河道污染治理、医疗废水处理等环保领域。谈到为什么选择环保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吴正鑫说,这与浙江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他说,发展解决了贫困、物资短缺的问题,但污染也随之而来,小时候可以游泳的河现在都变成臭水沟了,这与我们追求的幸福生活是相悖的。他注意到,近年来,各级政府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引起的大众健康和社会治理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提上议事日程。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从那儿以后,浙江始终对生态建设高度关注。”吴正鑫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想通过创办公司为社会做点事情,既可以造福社会,也能获取回报。”

  现在,吴正鑫的企业致力于提供垃圾分类处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他所在的浙江省,如今正着力加强生态建设,这为“灵溪环保”这样的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

  “绿色生产生活”:引领农村新风尚

  3月4日下午,成都市郫县安龙村村民王成家的周围,已是春意盎然。他家的旁边,有一块属于他自己的湿地。这块湿地并不只是一片景观绿化,它是王成家里生态农业循环系统的一部分,洗澡、洗衣服排放的生活污水都会集中排放到这里。经过沉淀、碎石过滤、植物吸附等流程,湿地中流出的水“干净得可以养鱼”。

  这样的湿地在安龙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被称为“农村庭院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在安龙村,2005年开始实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几乎颠覆了这个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每个农户都是一个小的生态农业循环系统。粪便、厨余垃圾投入沼气池,沼气用来烧水做饭。经湿地处理的水既可以直接排进河流和灌溉农田,也可以养鸡鸭鹅……

  安龙村的实践在成都颇有名气,并引领了一种新的风尚。每周一和周四,安龙村的一些村民会给住在成都市区的大约100户居民送去他们自己种的绿色果蔬。

  很多居住在城市的成都市民对这种跟化肥、农药不沾边的绿色生活方式充满好奇:没有打过农药的蔬菜品相并不一定有大棚蔬菜那么好,会长虫也是自然的;庄稼地里需要种上不同的蔬菜,以应对不同的气候。

  “生态农业和相应设施结合,将农村产生的污染内部消化,减少对下游的污染。”负责这个项目的社会组织——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项目技术负责人董泽兵说。

  该研究会的目标是在当地探索建立一个模式,时机成熟后推广到成都锦江沿线农村,在河道两岸构建纵深各500米的生态带,将流向成都市区并作为城市水源的这段河流保护起来。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在安龙村的实践,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2006年,“成都府南河上游安龙村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获得“2006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

  “绿色教育”:从娃娃抓起

  过去的30年,成都龙江路小学的师生像对待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坚持一门看上去似乎并不那么重要的课程:环保教育。

  学校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绿色足迹》,并得到推广。学校鼓励孩子们把空牛奶盒收集起来带到学校,请环保组织回收处理后,加工成校内用的椅子。每年开展的“停水一天”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资源稀缺的感觉。

  30年来,龙江路小学不断赋予环保教育新的内涵。最近,学校又在门口的南河设立水质监测点,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天监测水质数据,关注水环境状况。

  在学校读书的这几年,五年级四班的肖遥已经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家里有了空牛奶盒、饮料瓶,她会送到小区的废品回收站,而不是当垃圾扔掉。学校里开展“停水一天”活动,虽然她觉得“特别不方便”,但停水的感觉她“不会忘记”,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要节约水,地球上的水是有限的,用完了就没有了。”

  坐落在锦江边上的这所小学,占地只有10多亩,但老师们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们要有“大的人生格局”。他们把“倡导有节制的生活”的环保教育,作为拓展学生人生格局的重要手段。

  今年寒假,学校给校内两棵香樟树修枝剪叶的时候,校长杨尚薇要求把砍下来的树枝留下来,而不要当成废弃物扔掉。杨尚薇的设想是,在学校营造校园环境的时候,把这些枝干变废为宝,比如美术老师带着孩子做一些创意,既能美化环境,又让孩子通过这些方式知道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

  “我们希望孩子在关注自我的过程中,倡导有节制的生活。”杨尚薇说。在她看来,学校30年来坚持的这项工作,与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相契合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排在第三个,但实际上和其他方面都是有关联的。我们强调绿色教育,也在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共享精神”。

  “绿色共青团”:引领新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绿色的生活方式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和支持。团四川省委的一项调研显示,环保是小学一至六年级孩子们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受到这次调研结果的启发,2015年,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团四川省委等在全省组织了一个名为“环保微炬汇”的活动,通过玩具总动员、红领巾环保小课堂、“我是环保制作小达人”作品征集、“成长存折”等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环保教育。

  在组织“环保微炬汇”活动调研的时候,团四川省委少年部部长安玲发现,现在几乎所有的小学都在做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这说明,环保教育已经在小学教育中形成了一种共识。”

  活动结束后,他们汇总数据时发现:四川全省的小学当中,已经有了800多个红领巾环保小社团。“小社团的存在,保证了环保教育能以少先队教育的形式,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始终。”安玲说。

  而在长江上游的攀枝花,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工业城市形象正在悄然变化。2003年,刚到攀枝花上大学的钟绍英看到窗外的景色有点吃惊,“都是光秃秃的”。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攀枝花已被绿树覆盖。

  年轻人是为城市披上“绿衣裳”的主力军。过去十几年来,攀枝花市实验学校每年都要承包一块空地,组织师生植树造林。

  近年来,团攀枝花市委一直注重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植绿护绿,保护生态环境。仅2015年6月,团攀枝花市委、市少工委就动员了341个少先队中队、16706名少先队员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共认养红领巾小树694棵。

  今年1月,共青团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作贡献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团员青年在实现绿色发展中引领风尚。

  《决定》提出,要引导青少年从日常点滴、身边小事做起,广泛开展光盘行动、节水节电节能、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反对过度包装等“微环保”活动,倡导勤俭节约风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关键词:绿色生活,环保教育,发展理念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