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念好“三字经”
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的审议。记者兰红光摄 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为年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强调,也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即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比如,尽管这些年国内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但品种结构存在产需矛盾,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形成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的现象,有的品种例如大豆,市场需求增长很快,但国内生产却跟不上。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就难以提高,农民持续增收也成为难点。因此,无论是从实现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还是从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势在必行。 何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目前各类农产品面临的问题要么是产非所需,要么是产大于需,要么是产小于需,还有的因为在质量、安全性等方面不尽人意,产滞于需。因此,笔者以为,要实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念好调、提、融这“三字经”,目的是提升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一是调,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做好“加减法”。“加法”是增加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增加供小于需的品种产量,要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机作业配套等建设支持力度,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减法”就是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比如大水漫灌,就是实现对玉米等供需脱节品种的去产能,就是改变农业生产在地区、品种、品级等方面的结构性不平衡。 二是提,即农业生产的提档升级,就是要围绕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比如说,当前食品消费,人们一个很突出的诉求就是绿色、健康,因此农业生产就要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三是融,就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这方面,需要我们树立“大农业”的概念,既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拓宽农业产销的边界;也可以运用跨界思维,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等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满足市场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还可以让农业发挥出更大的正向外部效应。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但现代农业已不简单是这种机械、单一的种与收的关系,更需要关注市场缺什么、消费者吃什么以及缺多少、吃多少的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对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以及收获的东西怎么加工、卖给谁等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对市场规律的重视和遵循,从而有效提升我们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打赢这场仗,既需要我们尊重规律、把握规律的智慧,也需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耐心。 |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竞争力,综合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