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社会万象

开奔驰晒钻戒有资格募捐吗?慈善困局如何破解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3-08 08:18:5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日,浙江绍兴一名网友联系媒体,称在朋友圈看到一则募捐消息——好心人,感谢您帮一下我的白血病女儿。消息是绍兴女子宋女士所发,她希望能募捐30万元。他的很多朋友看到后都在转发并捐款,然而,添加求助女子的微信后,发现其开奔驰晒钻戒,“既然那么有钱,为何还要募捐呢”?网友表示不解。当事人回应称,“这就是一个正常女人晒自己的幸福,不应该受到抨击。女儿生病,不代表我老婆就要穿10元一件的衣服。”

  “网络募捐晒钻戒”让人难以接受

  违反了公序良俗

  一个开着奔驰、秀着钻戒、家有存款的家庭,还在网上发布募捐消息,显然违反了最基本的公序良俗。最关键的是,这对夫妻在网上募捐信息中刻意隐瞒了自身的经济状况,只是一味地渲染孩子患有白血病,需要大笔医药费作为募捐事由,才争取到网友的同情。让一群吃碗面还要纠结要不要加个蛋的穷人,去捐款给开奔驰戴钻戒的老板,这是一件很难让人接受的事,也是社会公益难以承受之重。从某种意义讲,这种行径跟骗捐并无两样,如同职业乞丐装可怜一样,都属于秀下限的欺骗行为,理应被严格限制和禁止。

  涉嫌骗捐

  家有病重的孩子,显然并不能与经济上无能为力完全划上等号,而帮扶者之所以愿意献出爱心,只是单纯地从求助信号中做出情感上的判断,如果对方还能开着奔驰,晒着钻戒,这显然是对帮扶者在信息上的“隐瞒”。

  当然,这并不能说他们的“隐瞒”是故意,正如这位夫妇所声辩的,开奔驰是为了生意上撑门面,而晒钻戒是一个女人正常地晒幸福,如果没有网络募捐这回事,这些情由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是在网络上募捐了,那就应该尊重帮扶者们的朴素情感和爱心诉求。如果一开始帮扶者们知道这些信息,他们可能会据此做出另外的判断。毕竟来说,能开着奔驰,戴着钻戒,并没有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如果说没有卖车,是为了方便看病,这还尚可理解,而说晒钻戒是一个女人正常地晒幸福,显然有点傲娇了。女儿病重,当然不妨碍妈妈晒幸福,但是,如果拿钻戒来晒幸福,然后却又来求捐助,这算是真的幸福吗?与女儿同甘共苦,不抛弃、不放弃,谁又能说不会是一种幸福呢?

  回到整件事来看,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女孩的父母该不该开奔驰,该不该在朋友圈内晒钻戒,而在于我们当如何规范网络募捐求助?要知道,这些年来,各类骗捐事件层出不穷,伪造事实骗得同情心,固然恶劣,而如这种“网络募捐晒钻戒”,或是最近同样引发关注的“剩余捐款占为己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又何尝不是一种骗捐呢?而这些现象的泛滥,原因正是在于缺乏制度路径内的规制,一些现实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比如谁有资格开展网络募捐?网络募捐是否合法?募捐款该如何使用?募捐者的信息真实性如何有所保证?如何界定骗捐等等。

  “开奔驰戴钻戒还募捐”折射出大问题

  大病保险的落后

  正如当事人被采访时所讲,“车这几天已经决定卖掉变现了,房也已抵押给银行”,这个家庭,已经严重被女儿的病所拖累。好端端的一个小康家庭,因病即将返贫。笔者认为,一个社会化的问题从来不应该被回避——大病,仍然能分分钟击垮一个中产家庭。只要家庭成员遇到这样的不幸,无论家庭条件到底如何,也会被严重拖累。即便此事之中家长既晒幸福又搞募捐的做法值得商榷,但当下正在实行的医保制度包括大病保险制度也着实需要追问。

  去年7月份,国务院决定,大病保险制度在全国普及。但是,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大病的报销比例仍然非常低。国务院定的目标是达到50%以上,这个比例显然需要继续提高。要知道,对于一些动辄花销数十万甚至超百万的大病而言,另外需要家庭和患者承担的部分仍然会形成非常大的压力。此语境下,商业保险能否补救,社会救助能否对境况确实不好的家庭开展帮扶,仍然值得想象和期待。

  暴露现有募捐体系仍缺乏规范

  表面看,这起事件检测出了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通等问题,实则暴露了现有募捐体系仍缺乏规范。家有难事,无力纾解,求助社会,无可非议,但前提必须是,披露真实信息,向社会提供较为详细的家庭情况。如果刻意隐瞒,甚至弄虚作假,不仅不道德,还可能涉嫌骗捐,这就触犯法律了。

  比如去年,安徽利辛女子李娟下班路上“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经媒体报道后,收到超过80万善款。后经调查,李娟是在男朋友张宏宇的狗场被咬伤的,随后张宏宇承认说谎。从“见义勇为”到“骗捐善款”,舆论哗然,张宏宇被刑拘。

  不同于“为救女童被狗咬伤”事件,此次募捐事件被诟病之处在于,家中有积蓄,却不在众筹平台发布的求助信息里明示。而女儿生病,当事人还在朋友圈晒钻戒,也让网友颇不适应。之所以不如实披露家庭情况,或是担心网友知情后不捐款,但如果是刻意隐瞒,那就与欺骗无异了,这种做法对慈善业的伤害不可谓不大,最终将使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募捐艰难。

  慈善“空格”需要监督制度填充

  近年来,大型、知名民间公益组织尚且备受争议,一个确有病童又比较殷实的家庭,如何让善款真正“得其所用”,目前来看,一是靠受捐人自律,二是主要依靠舆论监督。但此起彼伏的募捐风波说明,缺乏法律支持和公共监督的善款使用,注定是一个喧嚣、诟病的载体。

  民间慈善捐赠多采取“对口”的捐赠方式。当这种方式因受捐人的“不善”而产生后遗症,那么,就会导致人心的冷漠。由于我国尚无完善慈善捐赠的法律规定,此类纠纷一旦进入司法途径,成本往往是高昂的。其中,由于民间慈善捐赠缺乏制度规范,收支没有可资作证的明细账目,使得某些受捐人心存杂念。而这种纠纷带来的负面效应,却是更大的社会成本。从道德层面来说,受捐方如果吞没善款余额,简直就是在见利忘义,给满腔热情的捐赠人泼了一盆凉水。但是,如果真正从法律上规范民间慈善捐赠,也难免会产生消极作用。当法律去规范一种非法律责任时,人们多选择回避。

  诚然,捐款人、受捐人相互之间是一种无偿赠与关系,受捐者可以合法获取资金成为自己的财产,但必须建立在诚信、透明的基础之上,这种诚信与透明是对善款的珍视,对捐助者的尊重,也是对慈善的呵护,那种自私自利、借病敛财、用途不明、拒绝公众的监督等行为,都是对爱心的透支及对公益热情的遏制。

  鉴此,当这种纠纷有可能步“扶不起”后尘之际,应尽快对民间慈善捐赠作出法律规范。民间慈善之无处不在,也是社会所需,但同步常态性的监督建设不可或缺。要迅速完善相关的慈善法规,对民间网络募捐等行为做出清晰规定,如此才能不挫伤社会对于自发慈善的信心。当民间慈善的热情遇上别有用心的募捐者,导致的就只能是被透支与伤害,民间慈善的空格需要监督制度来填满。

  (据中国网、光明网、京华时报、新华日报等综合)

关键词:开奔驰,晒钻戒,募捐

责任编辑:王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