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微调查]社区居家养老可行吗?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少年莫笑白头翁,人人都有老龙钟。养老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话题。民政部公布的数据表明,截止2014年底,每7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名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超过60岁。 可以说,我国正在进入老龄社会,养老问题也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注。说到养老模式,养儿防老、养老院、以房养老、日托养老,各种形式大家都很熟悉。其中社区养老,既可以减轻家庭照料的负担,又可以弥补养老院资源的不足,被普遍看好。但与此同时,社区养老到底可不可行、是否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有不小的争议。前来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又如何看待这一模式呢? 当你老了,愿意进养老院吗?西安市民富璇说,她愿意。但绝不会送父母去养老院。“我父母现在60岁,他们也常说我是独生子女,将来他们老了我照顾起来会很吃力,说将来自己就住养老院。但我心里觉得,一定要让父母在我身边养老。” 但养老院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进得去。在北上广一些大型城市,媒体报道称,入住公办养老院,得等166年。而民营养老院又因为价格昂贵、经营困难等种种原因,只能空床待客。 全国政协委员、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原院长侯艳宁认为,养老院这种集中养老的模式,自然有它的优势,但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床位容不容得下,二是老人得有亲情的陪伴,这在养老院是解决不了的。中国人讲儿孙满堂,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如果家庭能解决的,那这不是唯一选择。 于是,以房养老、日托养老等诸多新型模式,不断地在全国各地被实践着。但就目前来看,社区养老,相对而言更受欢迎。 社区养老,也叫居家养老。通俗点儿说,就是老人不离家,搬个东西看个病,找个陪聊什么的,都由社区的专人来负责,当然,钱还是得自个儿掏。 在今年的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十分关注社区养老这一模式。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财政厅副厅长赵静认为,居家养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佳方式。大部分老人习惯于社区居家养老,各级有关数据反映,60%左右的老人希望在居家养老。 当然,也有代表委员们并不看好社区养老这一模式。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司艳华看来,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医疗保障体系不成熟,是社区养老的第一“心患”。社区人员上门访谈、照料、进行健康指导,让老年人过得健康、才能幸福。但上门护理根本不能报销。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还是太差、不够,包括基层社区,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红战认为,社区养老在目前的条件下,的确存在一定的弊端。服务滞后,比如医疗服务。敬老院有医护人员,如果身体或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解决,但居家就不具备这些条件。 除了相关配套服务不健全之外,行业人才队伍的匮乏,也是制约社区养老推广的因素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张素荣说,在调研中,她发现,群众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意愿并不高。为老服务人员短缺,社会地位低、工资低,文化偏低,脏苦累待遇低,就没有人愿意从事这个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副院长李文志则表示,可用的人力资源正在逐渐减少。社区里关键是人员不行。人口出生的最高峰是60年代,等这批人变成老年人,还有10年。政府应早点动手,把社会潜力赶紧发掘出来,民办、合资、股份,赶紧把它弄起来。 听起来,代表委员们并不是反对社区养老,而是认为,这一模式目前遇到一些实际困难。那么,怎么解决社区养老的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直建议,从专业目录设置、招生培养,加大投入等多方面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建立护理基金,国外是有的,提高报酬。设立合理的晋升渠道,后期考核评估,将一系列标准建立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高莉建议,社区养老要想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还是需要建立一种多行业的联动机制。医疗,保险,心理咨询,老年健身,老年大学、旅行与养老服务机构多方联动,丰富老年生活,拓展养老服务内容。 在成都市民夏女士眼里,这样的居家养老,没有人不愿意加入进来的。“如果有一个地方,让我父母起床后能够出去活动,吃饭能够解决,突然有病有人能帮忙打120,甚至那个地方就有医疗服务,那是最好的,我们希望的是这种。” |
关键词: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社区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