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社会万象

从点滴做起,“感恩作业”还需内化于心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3-05 08:14:3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每晚记录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连续两个月。”在金职院的心理健康课上,当讲台上的老师布置下这道作业时,一年级约2000名学生的内心肯定是崩溃的。生活本就平常,哪来那么多感恩?许多学生忍不住嘿嘿笑出声,“为了学分,只能编了。”不过,这要坚持两个月啊,该是“多么痛的领悟”!出乎出题老师的意外,竟然有95%的学生都坚持了下来。许多同学甚至说,要感恩这道作业,“让我发现了,原来生活中很多熟视无睹的琐事,竟然也是那样的美好。”

  “感恩作业”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获得成长正能量

  如果学生真把这件事当成作业,纯粹为攒学分,那它当然是件痛苦的事。因为,从量上来看,对于一个不会感恩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种折磨。但是,如果学生把这件事当成一种心理感悟来看,那可能就会得到不少收获,能从别人身上获得成长正能量。因此,如果硬要说这件事存在难点,那也只与同学们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关。

  让学生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生活中也并不缺少爱和关怀,只是缺少发现和感知他们的心。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子”和“公主”。这使得很多孩子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爱、包容和关怀都是理所应当的,鲜有感恩意识。新闻中的章老师为学生们布置的这道“感恩作业”可以说为学生们发现美好、发现爱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这道看似奇葩的作业题,不仅让学生发现了身边美好的人、事、物,也有助于他们用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到拥抱美好的幸福感,进而提升其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

  “感恩作业”别变成学生的“美好负担”

  虽然老师将写“感恩作业”作为一项考核任务交给学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的正义”遮掩不住“程序不正义”,另外,感悟生活也不是信仰宗教。而且也有些学生对此吐槽,认为这是一门奇葩的作业,有的学生不得不每天绞尽脑汁编造感恩感受,这也会让感恩变得有些矫情与虚假,让学生变得有些言不由衷。这样的“感恩作业”,本身就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会变成学生的“美好负担”。

  学生不应该“被感恩”,老师更应该循循善诱,而不能太过注重形式,要让学生懂得感恩,让学生看到生活的美好。加强感恩教育,这为当前的教育所急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感恩教育不可变得太“老套”,感恩教育也不能变成强人所难,感恩教育更应该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共鸣,这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健全人格,成为一名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友善,对社会有益的人。

  感恩教育不在“形式”而在“化”

  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多方面造成的,而缺失后的矫正,并不是简单的一次两次“感恩作业”就能够实现的。感恩意识的树立,需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必须化虚为实,从点滴做起。在笔者看来,真正的感恩教育应来自于深层次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

  一方面,在家庭中,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懂得孝敬长辈,懂得知恩图报。这是感恩之心形成的感情基础和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报恩、施恩,提高感恩意识,锻炼感恩能力,养成感恩习惯,形成感恩品格。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着重建设感恩文化,在全社会营造感恩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宣传感恩,塑造典型,褒扬知恩报恩的美德,切实培养个人的感恩意识,力求每个人都学会推己及人,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将心比心,学会理解、同情和尊重他人。

  “感恩”是一种沟通、一句谢谢、一次拥抱、一个电话、一封家书。感恩教育不应止于“感恩作业”,而是要化虚为实,化整为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让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完善。

  (据四川新闻网、长沙晚报、红网等综合)

关键词:感恩作业,教育,正能量

责任编辑:王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