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题软件莫给教育“帮倒忙”,理性使用是关键
导语:寒假结束前夕,家住青海西宁的“暖爸”王建华发现,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鼎鼎对尚未完成的寒假作业似乎并不着急。更让王建华觉得奇怪的是,孩子做题时经常拿出手机,对着题目拍照。几经询问,鼎鼎才告诉父亲,自己用的是手机搜题软件,只要对着题目拍张照片并上传,答案和解题过程会很快跳出来。 手机搜题软件给教育“帮倒忙” 当中小学生热衷于甚至说习惯了通过各种搜题、解题软件来做作业,也就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现在和今后的学习,显然是有害而无益的。另一方面,尽管很多搜题软件也给题目做出了解析,列出了解题的步骤和过程,但是中小学生往往缺乏自制能力,他们或者只需要最后的答案,或者干脆把解题过程也一并抄下来,这时候做作业也就成了一种抄作业,孩子的作业做了也和没做一样。 表面看上去,搜题软件是在帮学生,但实际上是在害学生,是在给教育事业“帮倒忙”。老师和家长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和使用搜题软件之外,作为老师,也不妨让学生的家庭或假期作业更加灵活,更贴近生活和实际,这样网络上的搜题软件也就鞭长莫及,学生也就搜无可搜了。 搜题软件戳中题海战术之弊 “题海”带给学生巨大负荷 “搜题软件”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一个重要原因还是“题海”带给学生的巨大负荷。有人认为,“搜题软件”将会产生倒逼作用,让教育者反思当下的教育模式。这种局限于技术的思维,很容易把“搜题软件”的功能放大,无助于真正看待和解决问题。其实,“搜题软件”跟“抄袭同学”或者“雇佣枪手”之类的传统做法并无本质差异,只不过顺应了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手段上更加高效、便捷而已,与教育模式之间并无绝对联系。问题在于如何去进行有效引导,以便利用其长处而不是纠结于其短板,让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而不是产生误导。 题海战术缺乏创新精神 在题海战术面前,依赖于学生和家长的努力,完成作业可谓身心俱疲。而不完成作业,又会遭受老师们的惩罚,孩子们自然不敢也不想拖后腿。于是,面对内心的纠结,搜题软件无疑成为了最理想的帮手,做作业的质量和效率都不断提高,而孩子们在做作业中能够学到什么,恐怕只能打上一个大大问号。或许,在老师们看来,只要作业足够多、足够难,就会使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显然这种想法在搜题软件面前并不成立。 不妨再想想,假如没有搜题软件,题海战术对培养孩子到底又有多大的价值呢?很多教育学者认为,过量的试题和题海战术培养不出健全人格的人才,对于孩子的成长作用有限。有美国研究学者甚至曾经指出,学生做大量家庭作业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学术成就排名还不如家庭作业少的国家。所谓的题海战术,看似“水大泡倒墙”,其实是学业知识的再重复,缺乏创新精神,枯燥乏味,只会让学生徒增压力和烦恼而已。 搜题软件走红折射教改难题 “难题一拍,答案秒出”。互联网时代,任何领域的痼疾,都可以有多重意义的解读:它们既是市场开发的空白,也是深化改革、破旧立新的突破口,教育行业也是如此。有教育人士曾总结,布置作业的目标,无非两点:一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运用,二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促成这两点的关键,就在于作业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青睐搜题软件,很大程度上源于常年在“题海中挣扎”,始于“没有含金量的重复劳动”。既然作业布置都在“偷懒”,难怪学生答题也“犯懒”了。 事实上,转变教育理念、升级教学方法,近年来有很多探索。光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就有许多尝试:从学生先学、老师后教的“翻转课堂”,到利用大数据向学生定向推送学习和作业内容,再到内容多样的各种网络公开课……各地的实践,无非是想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件有意思的事;除了标准答案,学习过程也可以拥有更多“迷人的内涵”。 搜题“神器”的走红,其实也是给我们提个醒。改变教学方式的尝试还可以更多更普遍,转变教育理念的步伐还可以更快更频密。进一步消除应试教育、模式化教育的积弊,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眼里“没有意义的负担”,我们要做得更好。 (据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网、广州日报等综合) |
关键词:搜题软件,互联网,教育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