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晋商遗风 河北古村落——石家庄地都村
导语:历史上地都村曾隶属山西,建筑有诸多晋商遗风。走在村里的老街上,街道两侧很多百年以上的老建筑,青砖青瓦,每户都有精美的门廊,厚实的实木,精致的雕刻,青石地面…… 资料图。
中国传统村落——地都村 石家庄井陉县南峪镇地都村位于太行东麓,坐落于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下,秦皇古驿道穿村而过,东距县城27.5公里,原属山西省,1958年因修建绵右渠大型水利工程而划归河北省井陉县南峪镇辖区,有“北方鱼屯,画中乡村”之称。 地都村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2015年,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七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将河北省井陉县南峪镇地都村等14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汉光武帝赐名“帝渡” 说起地都村的命名,这里还有一段与驾舟救驾有关的故事。在村东断崖上有石刻记载: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与王莽展开斗争。为了躲避王莽的追击,也为了收拢河北一带的义军,刘秀趁在河北巡访之机,翻山越岭,绕道龙皇沟,娘子关,迂回辗转在井陉三川百岭千道湾与王莽追兵展开了游击战,后又来到现在的地都村对面,当时绵河水大浪高,阻断了道路。眼瞅后面追兵将至,危急关头,对面忽然漂来一叶扁舟。刘秀大喜过望,搭载小船顺利渡河。这才有了后面的汉光武帝。 为感念村民的救命之恩,刘秀给这个村子赐名“帝渡”,后来演变成了“地都”。具体演变成‘地都’的年代没有记载,石刻中记载的绵河,是太行山区主要的河流之一,源于娘子关,东去横口与甘桃河汇成冶河。 建筑上的晋商遗风 散落在村里的古建筑数量众多,有“十桥八庙三阁楼”之说。秦皇古驿道的一部分“晋阳大街”穿过村庄,街两边的古店铺尚存,东西街、十字街、二巷、后巷等长街小巷,规整如初。晋阳大街顶头的“三义城”商号最巍峨突兀,硬是让这条闻名于世的“国道”为它让了路,在这里转了个弯。如今,商铺依然挺立,门前矗立着两根柱础石油亮光洁,白菜叶的雕花精细雅致,彰显着店铺主人立志“发百财”的豪气。村子汇聚了众多来自山西的段家商号,所以村民大多姓段,民居也多是晋风晋韵,高门大院,气势恢宏。 铜墙铁壁的城池 地都村依山而建,襟山带水,开东、西、北三门,门上建阁,分别为山关阁、联峰阁、临流阁,三阁均为石砖木结构,上建庙或戏台,下为出入村的通道,门、路、庙、戏台四位一体,日落西山后,三个大门一关,整个村子俨然是一座铜墙铁壁的城池。 段家大院 地都村里,举人院、秀女楼、五进院、新楼院和段家祠堂等古宅院,高低错落,俨然一幅明清时期的古画卷。有院必有雕,石雕、木雕、砖雕应有尽有,浮雕、镂雕阴阳兼融,惟妙惟肖。村民段生彪说,自己的祖辈曾是清代宫廷里的画师,由于梅花画得好,被誉为“梅段”,享誉当时画坛。后来,家里又做起了皮毛生意,家道兴旺,闻名乡里。段家大院为五进四合院,大门上挂着介宾匾,显示着段家的高贵。现在,偌大的院落,除了段生彪一家居住外,多处凋敝、萧条、落寞,倒是屋前那一树的石榴花开得耀眼而灿烂。段生彪说,孩子们都已经走出家乡,“逢年过节他们会回来,望一望。” 十字大街 地都村里有一条出名的教化街——十字大街,街口有一块祖先传下来的“惩戒石”,谁家的孩子犯了错,家人便把他领到这里反省,或者让他接受村民的当众教诲,直到其悔过自新。反省教化是这里约定俗成的村规。我想,地都村的礼仪兴盛、经济发达的缘由,除去村民勤劳精明外,更大的原因恐怕就是有严格的乡约村规。地都人不管走到哪里,道德自律和文化自觉已经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身上,渗透进了骨子里。 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百项 除了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地都村还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百项。如戏剧舞蹈节目地都社火、地都太平车、地都“跑驴”、地都皇纲。民间舞蹈花会节目漁家乐,拉辘硃,扭拉花、打扇鼓、跑旱船、老娘送闺女、送外孙,吹歌会。民间手艺面塑、刺绣等。 地都村研究制定旅游规划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后,地都村村委和企业大户准备联合成立地都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公司,主要开展古村名镇绵河景观旅游项目。目前,地都村保护发展规划正在制作之中,建档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当地政府及村民很珍视传统村落,希望得到各界支持,将地都老建筑完好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 (据河北日报、中国网、渤海早报等综合) |
关键词:古村落,河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