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访后记:两年去了两次,中哈关系到底有多好?
近几年来,哈萨克斯坦这个中亚邻国,正获得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的演讲中正式提出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一带一路”的大幕自此正式拉开;去年5月,习主席再次访哈,虽然访问时间不到一天,但习主席两年内两次访问该国,充分证明了中哈关系非同寻常。中哈关系到底有多好?访问后又有了哪些喜人的变化? “中国热”在哈经久不衰 最近,笔者造访了习主席2013年访哈时发表演讲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并采访到了校长胜茂夫。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是一所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校,其八成以上教职工从国外聘请,许多世界名人曾登上这里的讲堂,而胜茂夫曾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职务,与众多国际政要谈笑风生。但当他谈起习主席演讲的情景时,依然十分激动:“我们为演讲做了许多准备。考虑到演讲的火爆程度,我们特意在礼堂加设了座椅,没想到还是不够。只能容纳170人的礼堂最后挤进了250多人。当我在现场听到习主席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阐述时,就意识到这将是中国对外交往历史上的崭新一页。” 正如胜茂夫所言,如今“一带一路”已经走向世界,在哈萨克斯坦学界和媒体界,它也已经成为热门词汇。去年5月笔者刚到哈驻站不久,就赶上哈国内乃至中亚地区最大的经济盛会——阿斯塔纳经济论坛。论坛上中国元素无处不在: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开幕式的讲话中多次提及中国与亚投行在哈经济中将发挥的重要作用,还专门邀请到了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介绍中国的发展经验。前不久笔者采访了论坛主办方之一——哈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师穆罕诺夫,他向笔者透露,在今年的论坛上,主办方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议题设置分论坛,继续邀请中国经济重磅专家参与讨论。 2015年第八届阿斯塔纳经济论坛上“亚投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新助力”研讨会现场。谢亚宏摄 在民间,中国在中亚地区软实力的增加可是实实在在的。汉语热自然不必说,位于哈最大城市阿拉木图的阿里—法拉比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已经不止一次向笔者“诉苦”,感叹现在对汉语感兴趣的学员越来越多,他们快忙不过来了;笔者在街上与朋友用中文聊天时,常听到路人腼腆地用中文说“你好”,询问后才知道他们曾在中国留学或者去过中国。中国文化的受欢迎程度更让人惊喜:去年8月,哈国家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红楼梦》,而哈国家通讯社哈通社则贴心地为观众们介绍了播出时间和作品内容;此外,去年年底以来,笔者在电影院内惊喜地发现了《捉妖记》《熊出没》等中国影片的海报。 |
关键词:习近平,中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