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节文化载体为社会凝心聚力铸魂
作者: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社区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员 李素菊 中国年节(指春节及其前后的几天——编者注)将至,长达40天的春运,将有30亿人次运用各种交通工具出行,相当于全国人口迁移两次,形成了世间独一无二的节日景观。中国年节成为由此最具感召力的社会动员令,将各行各业身处不同角落的中国人融入回家的征程。 一、年节习俗承载了中华古代祖先崇拜信仰传统 中国人浓厚的家庭情绪渊源于信仰传统。在中国,祖先崇拜的信仰起源极早,考古学的研究显示,在山顶洞人时代(距今约一万八、九千年前),就有埋葬仪式,是基于某一特殊的“死后信仰”的行为。到了春秋战国思想有纷争,孔子采中庸态度,既是“敬鬼神而远之”,又将祖先祭祀的基础转化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及“报本反始”等伦理观念。 中华民族信仰异于西方宗教信仰,文化上独具特色的就是祖先崇拜。中国人尊敬自己民族的祖先,并把死去的祖先神格化,而不同于西方崇拜纯粹的超越的神。中国人认为前辈长者的灵魂有可庇佑族人的能力,可赐福子孙后代。因此信仰由自然崇拜上升到人文崇拜,与之相适应的忠孝观念构成了家庭伦理,推及到社会伦理,集中表现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人的这种祖先崇拜信仰形式,在年节习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的年节把祖宗作为祭祀的主体。千家万户在亲人团聚、吃年夜饭前首要的最隆重的环节就是祭祖仪式。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祭祀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但请祖先回家,与全家一起共享团圆饭的程序在多数家庭仍得以保留,成为延续几千年的年节传统,成为整个过大年中最神圣的部分。 二、年节习俗是亿万民众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晶 “年”最初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年”用来表示时间始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年”习俗萌芽于先秦时期,却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年”习俗固定下来,确定正月(农历一月)为首,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年节的文化符号,均与喜庆、红火、热闹相关,桃符、门神、春联是重要的标志,有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门对”、“春贴”,源自桃符,上古时有神萘和郁垒两兄弟住山上,守护仙桃树,检阅百鬼,为民除害。后来人们用两块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叫作桃符,再后人们简化为写门神名字,不少人们崇拜的英雄形象也被列入门神之中,如关羽、张飞;秦琼、罗成等,随变迁门神变化。宋时有最早的纸春联,明时称为春联。年画、窗花、福字、中国结等不断被融入年节的吉祥物品之列,被贴在墙壁和门板上。 中华年是世世代代中国人不断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精品,是值得华夏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宝贵财富。 三、中华年是中华多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百节年为首”,中国“过大年”持续时间长,世间少有。中国年或称中华年不是一个节日,而是由许多“节日”组成,几乎整个腊月和正月都在其中,长达近两个月之久。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是年的序曲,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中国人开始泡腊八蒜,腌制各种腊味食品,准备丰盛的年货。 灶神节(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大年前的第一个小高潮。民以食为天,灶神是每个家庭的保护神,受到百姓崇拜。 “二十四,扫尘日”,除旧即大扫除。这是民间习俗,全家动手除尘。寓意为除旧迎新。此后每日忙着为过年做准备。 阖家团圆过大年(腊月三十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五)是年的高潮。除夕守岁,一夜连双岁。除年怪、过年关。全家一起吃团圆饭,三十晚餐、初一午餐。十分丰盛,一年中最重要的饭,各地习俗不同,但都是最好的最有讲究的吃食。 拜年,是最有年味的习俗。中国年最重视祖先崇拜。首先要拜的是祖先。然后拜长辈,晚辈要向家长行拜年礼。长辈对晚辈有所表示,给压岁钱(实际为压祟钱),古时为吉祥物,以保平安健康。中国人的拜年礼仪有严格的程序,三十、初一拜长辈和本家祖先,关系要好的街坊邻居要登门拜访。初二初三已婚女儿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父母岳亲。过年期间人们还要走亲访友、相会团聚。 初五是全家人再次团聚的日子,北方人吃破五的饺子,年节的大高潮的结束。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花灯,亦称上元节、天官节、灯节等。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习俗有猜灯迷、吃元宵,标志着中国年节庆祝活动高潮的结束。 中华年的真正结束,是二月二龙抬头,年的尾声。此前仍可向熟人朋友说过年好,以示拜年,从腊八到二月二,整个农历的腊月和正月都是年,长达二个月。 四、运用年节文化载体为社会凝心聚力铸魂 年节在中国历史上名称有许多,大约有三十多种。从先秦时期的“上日”、“元日”,汉朝的“正日”,魏晋时期的“元正”、“元辰”,其中把年节称为“元旦”最为普遍。1912年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使用公元纪年,称公元1月1日为“新年”,改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沿用了元旦和春节的称谓。 中国年的核心是家庭,是家人的团聚,是子女的感恩尽孝。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已从农耕社会走向了现代文明,城镇人口已超过半数。家庭结构也已突破了传统的三世四世同堂的模式。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结构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剧烈变化,但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依然继续,敬老孝亲的伦理观念得以弘扬。当然中国人过年的方式出现了不小的变化,“老人就是家”,老人在哪就在哪里过年,这是目前许多异地工作的年轻人的思路,不少进了城的孩子把老人接出来过年。目前还出现了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后,带着双方父母两对老人一起过年的新景象。近年来,旅游过年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新时尚,年节当中带上父母孩子一同旅游的家庭比重剧增。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出现了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残病老人的特殊家庭需要照顾,养老已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社会现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引起关注。年节期间社区组织的活动,为老志愿服务组织的出现,为老人们送去了温暖和爱心,使年节尊老敬老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年节传统节日活动在社区的开始,使节日载体起到了凝中国人的心、聚中国人的力、铸中国人的魂的社会作用,建立和谐幸福的社区精神家园。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年节有着“除旧迎新”的吉祥寓意。大扫除、张贴吉祥符号使环境焕然一新,穿新衣、梳妆打扮使人的面貌焕然一新,开门大吉,过大年求吉幸,使人人心情焕然一新,年节过后人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工作,以新的成绩报效祖国、报答父母亲人。 |
关键词:年节文化,聚力铸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