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根深”方能“叶茂”

来源:每日甘肃 作者:李源 2016-01-29 09:35:5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上任13年,李双星帮助河北衡水阜城县152个贫困村发展棚菜生产,让“穷得叮当响”的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李扶贫”。(《人民日报》 1月18日)

  民为国之本,村为国之基。201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共有人口13.6亿人,其中农村人口6.18亿元,仍占据全国人口的半壁江山。可以说,不单是扶贫,全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都在农村。

  但知易行难,农村的扶贫工作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各地农村情况不一,贫困原因各有不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技术力量欠缺……在这样的条件下,李双星在担任县扶贫办主任期间,帮助农民扶贫,使得“穷得叮当响”的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这便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的。

  中央提出“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迈入小康”。广大干部,特别是负责农村扶贫工作的干部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扎根基层,持之以恒。古人讲“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农村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是千里冰封,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自然不能一蹴而就。李双星获得村民信任不是一日之功,帮助农品大幅增收更是久久之功。李双星一年400多个工作日,超出常人240多个工作日近一倍,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扎根基层,调研先行。纸上谈兵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各地农村的自然凛赋,发展优势存在差异。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将贫困地区的优势劣势、发展潜力全面掌握,才能够趋利避害,走出自己的道路。同时,先进地区的扶贫经验与扶贫道路同样需要掌握了解,扶贫不存在捷径,但学习前人的经验,有助于少走弯路。

  扎根基层,争取民心。农民世世代代的耕种传统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但另一方面经验所带来的思维惯性也为其创新发展带来阻碍。无论是反季蔬菜还是大棚果蔬,如果农民不能从心里认可,那必然是“摁着老虎啃麦苗”,任你干部说的天花乱坠,也是不吃你那一套。因此,在扶贫宣教过程中,要避免枯燥说教,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妨采取实地参观等方法,让农民实地体验,增强其切身感受。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万变不离其宗。对农村扶贫干部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让身心扎根基层,真正做到贴民心,分民忧,解民困。相信只要精诚所至,扶贫增收的大树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关键词:扶贫工作,农村基础设施,农村贫困问题

责任编辑:次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