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高铁牵引 核电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归结起来就是要让你们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享誉全球。” 2014年7月李克强在湖南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登上机车装配生产线,查看监控仪表并体验座椅,还和工作人员交流技术细节。 当时陪同讲解的轨道电力牵引动力专家刘友梅院士回忆说:他首先关注的是科技进步。他问这个超级电容是我们自己的吗?我再三跟总理讲,这是我们中国原创的。他听了很兴奋。 李克强:中国装备走出去,你们的机车车辆是代表作。我每次出访都要向国外介绍你们的产品。 去年,李克强特别利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机会,邀请中东欧16国的领导人共同乘坐中国高铁从苏州前往上海,真切感受中国装备的水平。 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有利于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是让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倒逼中国经济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更重要的是,它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一端是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另一端是中国装备有能力满足这种国际需求,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别的国家到我们沿海建厂,进入到我们也到海外开工的“产业输出”时代。高铁、核电、港口成为这种转变的标志和主角。国务院去年还专门下发指导意见,从产业政策、金融扶持等多领域推动12个重点行业走出去。 李克强:我也希望将来走到许多国家,都能够看到你们的产品在那里立足、生根。中国装备的生命在于中国装备的质量。中国装备的质量要让全世界、全球认可,还需要大家不懈的努力。 总理期待的中国机车纵横全球,已经变为现实。在亚洲,在非洲,在欧洲,株洲机车研制的动车组奔驰在马来西亚、南非、马其顿。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海外市场部副总经理张旻宇说,“中国制造”不再是“价格实惠”的代名词。 张旻宇:我们打欧洲市场,不是用价格来打,是用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产品来打。 顺着轮轨的延伸,一列列驰骋在全球的中国列车成为中国装备流动的“名片”。年过七旬的刘友梅院士笑言自己又老了一岁,但中国高铁和轨道交通装备正当年。 刘友梅:我们作为轨道交通的企业,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推进我们的高端产品进入这个市场,是我们的责任。以后,看我们的成绩吧,好吗? |
关键词:治国理政新实践,高铁,核电,中国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