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生态保护脱贫行动的实施方案》解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贫困地区一般生态条件相对较好,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日前印发《关于推进生态保护脱贫行动的实施方案》,为贫困地区规划了一条生态保护脱贫之路。 方案指出,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探索形成林果产业、林下经济、生态补偿、旅游康养、碳汇交易等脱贫致富新路子。到2020年,全省贫困县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42.1%;贫困地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平显著提升,林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带动7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以及燕山、太行山区,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带动1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方案指出,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太行山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贫困地区倾斜,投资比例达到年度国家和省投资的40%以上。到2020年,贫困地区完成造林绿化1000万亩,小流域治理7000平方公里。各县将工程项目向贫困乡村集中,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增加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益。 在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管护、护林防火等森林资源管护用工中,我省将优先聘用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具备条件的转为职业化的护林防火队员,使其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在全省贫困地区2800万亩集体生态公益林、个人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中,安排1万贫困人口就业,带动3万人稳定脱贫。 加大资金支持。我省将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资金,加大对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安排生态建设资金,重点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在县域内整合水利、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生态建设资金,用足用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项目资金。适当提高占地补偿标准,增加财产性收入,带动2万贫困人口脱贫。 创新体制机制。我省将积极探索贫困地区生态脱贫致富新机制,推广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技机构+农民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股份合作制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建设。大力推广曲阳“山区连片开发、整体脱贫”、平山葫芦峪“大园区、小业主”、武安“荒山荒地大户承包、撬动社会资金”、临城“龙头带动”等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贫困地区生态建设。 重点发展优质林果产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森林康养产业 “重点发展苹果、大枣、核桃等优质特色果品和木本粮油,培育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带动60万贫困人口稳步脱贫。”方案指出,我省将加快发展优质高效林果产业。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建设100个万亩优质特色果品和木本粮油产业基地。在相对集中的贫困村,建设省级高标准现代林果观光采摘园、示范园区200个。到2020年,贫困地区果树总面积发展到1900万亩,年产值达到500亿元。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300万亩,年产值达到45亿元。 根据方案,我省将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森林康养产业。充分利用现有104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34个自然保护区,打造100个各具特色的森林旅游景区(景点)、农业园区、林业园区。实行景区与周边贫困村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发展1000个旅游专业村、1万个专业户,带动景区周边3万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开发森林游憩、度假、疗养、养老等服务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森林康养机构建设,加强对贫困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到2020年全省建设30个森林康养机构,带动1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我省将成立生态保护脱贫联席会议,省林业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扶贫办等部门负责同志为联席会议成员,统筹协调推进全省生态脱贫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督导小组,定期对各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重大工程项目实行专项督查,引入第三方评估,以督查促落实,以督查保成效。 |
关键词:脱贫,生态,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