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沉下去 医保网再密些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省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但是,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寥寥、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仍然突出,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群众看病就医仍然难以找到好医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也仍然存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需要通过多方施措加以解决。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健康河北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重大疾病预防,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这些表述,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 “全面小康,需要全民健康。”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应持续发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医疗健康保障,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还要少得病。 让优质医疗资源离群众近些更近些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基层医院的整体环境、硬件设备,普遍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这些还不足以吸引、留住群众。因为群众去哪里看病,首先看有没有好医生。”省政协委员、邯郸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周海平说,缺乏好医生、好技术,是当前影响基层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要是基层有好医生,谁还非得舍近求远、费钱费力往大医院挤?” 省人大代表、河北省眼科医院院长张铭连则有另一番感受。“现在,大医院就诊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是头疼脑热的常见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这不但增加了群众看病负担,对优质医疗资源也是一种浪费。”他说,“我们应认真思考:到底该怎么样提高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人探寻的问题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怎样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 周海平委员开出的“药方”是:让好医生“下沉”到基层。 他介绍说,从2012年开始,邯郸市在全市开展“健康小屋”建设,由二级以上医院退居二线或退休的知名专家到社区或乡镇卫生院执业,吸引了很多患者回基层看病。 他由此建议,政府支持基层医院建设,应从强“硬件”向强“软件”转变,更加重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用好的政策和待遇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向基层流动;另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给基层医生多搭建一些学习平台,提供更多进修培养的机会,拓宽其职业发展路径,为基层留住人才。 医学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基层群众需求。鉴于此,省人大代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院长单保恩建议,应建立机制,促进大医院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优势,加强对基层医院的对口帮扶,分批、分期选派专家下基层,开展义诊、会诊、讲课、专业技术培训等活动,对基层医生进行传帮带。还可出台政策,鼓励大医院与基层医院联合建立医疗联合体,通过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提高服务基层能力。 “要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资源‘冷热不均’的现状,落实分级诊疗很关键。属于哪级医院的病人,就要由哪级医院来看。”张铭连代表认为,分级诊疗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是一种资源配置使用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就医方便,基层也有能力提供有质量的初级医疗服务。 张铭连代表建议,结合实际出台政策,进一步明确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主要职责,科学制定分级治疗和转诊的参考标准。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明确哪些情况必须基层首诊、哪些情况必须将患者转往上级医院;同时,简化转诊手续,形成转诊绿色通道,节约患者时间和费用。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好就医格局。 分级诊疗的实质,其实还是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省政协委员、唐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立国建议,政府应在加大对大医院基本投入基础上,推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打破其逐利性,引导医院和医生把心思进一步集中到提高技术水平和更好服务患者上。同时,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对现有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从结构和布局上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合理配置。进一步拉大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差异化收费和医保报销标准,利用价格杠杆对患者就医行为进行引导和调节。 让城乡医保安全网密些再密些 代表、委员们认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乡群众看病贵问题。但因大病致贫、返贫,仍是一些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据了解,为防止因大病致贫,2015年,我省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即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政府通过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方式,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进一步保障。城乡参保居民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超过大病保险起付线的部分,还可由大病保险按比例报销。医疗费用越高,报销比例越高。 此外,对于贫困人口,我省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这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城乡群众的福祉。医保‘安全网’应该越织越密。”省政协委员、开滦总医院副院长元小冬说。 元小冬委员建议,应在不增加群众经济负担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科学测算好补偿比例。应明确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和准入条件,全力做好基金监督管理,切实提高大病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放大基本医保的保障效应。同时,应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及慈善救助等制度间的互补联动,共同发挥托底保障功能。 “医疗保障重要,预防保健更重要。”单保恩代表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即预防上多投入1元钱,治疗就可减支8.5元,并可节约100元抢救费。“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防病是多么重要。” 然而,虽然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总体发病率却并没有下降。单保恩代表说,这一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健康指导、预防保健做得不够。他呼吁,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大健康”体系,将医疗环节“前移”,逐步加大对这项工作的财政投入,引导医疗机构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同时,把健康体检作为医疗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定期向群众提供。引导基层医生开展好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工作,从源头减少疾病的发生。 |
关键词: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群众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