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时政要闻

脱贫攻坚看河北④:股份合作制扶贫鼓起农民钱袋子

来源:长城网 作者:王玲玲 2016-01-02 08:44:0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离地不失地、农民变股民,离土不离乡、农民变工人。”这曾是许多农民的心愿。随着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兴起,这一愿望在河北省一些农村正在变成现实。目前,河北省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2728家,其规模效应、示范作用日渐显现,生命力日渐强大,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扶贫攻坚的突破口。

资料图

  张家口赤城:股份合作释放扶贫红利

  资产入股

  村集体(农户)以房屋、水电设施等资产作为股本,与企业共建经营主体,实现资本联合。村集体(农户)作为股东,享受利润分红,务工农户还可获得薪金收入和绩效提成。弘基绿色循环产业园区建成投产后,将政府支持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0万元,作为上虎村村集体的股金,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共同经营园区设施蔬菜基地,村集体占20%股份,公司占80%股份。设施蔬菜基地年均纯收入100万元,村集体年可获得股份分红20万元。

  资金入股

  村集体(农户)以政府扶贫资金或自筹资金作为股本,与企业(合作社)共建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负责生产,获得入股分红、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龙门所申沟村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建设“申沟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合作社发起人出资181万元,占股72%,村委会整合产业发展专项扶贫资金45万元,募集资金26万元,折合28%股份参与经营,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入园打工、按股分红实现“三金”收入。

  土地入股

  村集体(农户)以土地作为股本,与企业(合作社、科研院校)共同组建经营主体,实现资本联合。村集体(农户)作为股东,享受利润分红,务工农户还可获得薪金收入。雕鹗镇下虎村农户自发组织中药材种植合作社3家,吸纳520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形成3000亩种植规模,入社农户在基地务工,实现“股金+薪金”双重收入,年人均收入1.15万元。同时,带动42户自发种植中药材110亩。

  劳务入股

  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商定分红比例,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合作社)主导经营,合作社(农户)参与企业生产,享受股份分红。样田乡双山寨村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每亩收入600元租金,农民加入村级劳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公司负责技术培训,根据企业订单到公司长期打工,年人均务工收入1.2万元。雕鹗镇黎家堡村组织65户农户组建劳务合作社,与昱彬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设施蔬菜大棚,入社农户年均收入3.5万。

  河北省探索股份合作制“精准扶贫”新路径

  整合优质生产要素,搭建现代农业发展新平台

  近年来,河北省大力推广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五位一体”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模式,把政府的政策资源、银行的金融资源、龙头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资源、合作社的组织资源、农户的土地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共同搭建起现代农业发展的平台。

  引入现代企业管理,让企业与农民利益紧密相连

  河北省的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分为农民土地股份合作模式、企业与合作社联合股份合作模式和多元联合股份合作模式三类,通过不同模式的股份合作,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快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提高,农业标准化、设施化、精细化程度大大推进。

  助力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

  河北省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大多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发展“第六产业”,有效提升了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一家一户的农民通过股份合作,实现了与规模企业的有效对接,得到土地保底股金、工资、股份分红三份收入,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破解土地流转难,合作社建设园区化

  邢台威县贺营镇袁庄村常年种棉花,近年来,棉花行情不好。如果将土地转出去,用政府的扶贫资金发展梨园合作社,不出两三年,每人就可以拿三份钱,自然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袁庄村成功流转土地1600亩,为威县其他地区土地流转树立了样板。今年,梨园已产出第一茬果。据测算,欣欣向荣的梨产业园可使袁庄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625元。

  通过在农村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河北省连续3年每年为环首都10个贫困县各提供5000万元的担保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本为农村股份合作组织提供金融支持。今年,已有14家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河北省“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同时,农村闲置资源、资产也得以盘活。截至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22.6%。

  新闻多一点:

  河北各地探索股份合作经营扶贫模式

  涞水合作社采用股份合作制,贫困户变身“三金”农民

  两年前,刘大妈家得到了政府扶持的一组长毛兔,按当时的市场价,合计为1000元。为了形成产业,政府组织将长毛兔集中养殖,每户又拿出300多元,成立了现如今这个合作社,选了年轻又有见识的村支书刘文清牵头经营。于是,刘大妈这样的贫困户都成了合作社的股东。

  为了让股份覆盖每一个贫困人口,涞水县白涧村设计了一套算法,按村里553个贫困户计算,政府支持的贫困资金就达55万元,再加上村民自掏腰包凑的16万元,总计70多万元作为合作社的原始基金,平均到个人头上,每股将近400元。如今,在白涧村,很多人正在像刘大妈一样成为既拿租金、股金又挣薪金的“三金”农民。

  昌黎果蔬种植采用股份合作制农民走上致富路

  昌黎县嘉诚果蔬种植公司与当地农户通过股份合作,成立了蔬菜批发市场、泡菜加工车间、营销团队和技术专家服务团等,发展无公害果蔬基地3.6万亩,实现生产、销售、加工、服务一条龙,带动79个村的农户走上致富路。

  阜平土地流转入股农民为自己打工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2013年,冯家口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与一家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形式种植果树,村民不仅有了入股的底金,还可以在企业打工、发展林下经济,年底还能拿到入股分红。去年村里人均入股底金收入2300元,每户管理着50亩果园,年工资收入2万元。果树进入盛果期后,农户和公司按产量的三七分成。

  易县探索股份合作经营扶贫模式

  从2012年开始,易县开始谋划建设紫荆关食用菌产业片区项目。该片区涉及紫荆关、南城司、蔡家峪3个乡镇、52个村,总人口3.5万,其中贫困人口3.3万人。

  为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该县探索建立了“1+6”(合作组织+六大服务)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入社土地面积800多亩,入社农户136户。群众以土地、人工入股,由打工者变成了股东,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六大服务项目即合作经济组织为所有股东提供的“统一建棚、统一制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一条龙服务,同时引进现代化生产设施,长期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从2012年初至2013年9月,不足两年时间,紫荆关地区食用菌产业种植规模达到1500万棒,年收益近2亿元。

  热点评论:

  股份合作“精准扶贫”新路径

  “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与分配制度,是盈利与互助兼顾、市场主体与农户互利共赢的有效形式,是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村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业内人士建议,“若使这一扶贫机制达到预期,既要琢磨怎样精准对人,又要扶出产业来,这需要地方政府出实招、用实劲、下苦功,拿出切合地方实际的系统性办法来。只要政府做到位了,就能实现各方面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搭建起扶贫攻坚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股份合作让扶贫资金“活”起来

  这些年,各级政府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不小,资金大多分散发放到各个贫困户,虽然确保了扶贫资金到人到户,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形不成气候,甚至越搞越小,最后项目没了、资金也没了。而股份合作改变了这种状况,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政府扶贫资金由过去的直接到户,变为现在的项目到户、资本权益到户。这一合作模式,采取农民最低保障收益与股份盈利分红相结合,在经营过程中低于最低保障收益时,企业按最低保障收益标准分配给农民,高于最低保障标准时,按实际股份利润分红,保证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既保证了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也保证了贫困群众增收持久化。实践表明,只要有了好机制、好办法,脱贫致富就不是难题。我们看到,河北省逐步探索由资金到户、项目到户向资本到户、权益到户转变的路径,利用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户得到分红等收益,实现长期增收、稳定增收。河北省还积极探索通过扶贫资金撬动金融和民间资金,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扶持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扶贫资金利益最大化。股份分红是对扶贫资金的“活用”。扶贫工作就要像河北一样,将扶贫资金变为经营资本,为扶贫工作打开一扇窗户,注重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激发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内在活力。

  (据张家口新闻网、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等综合)

关键词:扶贫,农民,脱贫

责任编辑:次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