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社会万象

“无声食堂”有待商榷,文明有序的习惯咋养成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2-27 10:08:1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食不言寝不语”,这句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在中山一所学校得到了实践。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推出了“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说绝对的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

  “无声食堂”未免太极端了

  禁锢孩子本真

  众所周知,作为学生,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是必不可少。在课堂上,学生们往往要遵守课堂秩序、认真听讲,同学之间不会进行随意的沟通和交流。在下课时间,时间非常短促,学生们还要上厕所、做体操等等,也缺少沟通的时间保障。那么,对于学生们来说,午餐必然是最理想的沟通时刻。在这个阶段,大家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畅谈学习、生活,释放学业中的压力,岂不好哉?

  其实,学生们就餐时的“无声”,并不代表他们内心中秉持认同理念。在学校中,学生遵守相应的规则,都是自上而下的强压,学生们只会被动接受,而没有任何发言权。或许,有的学生保持抵触情绪,但在校方的强大意志面前,只能无奈屈从。在这种模式下,即便学生们在表面上养成了文明有序的习惯,但并不是“天然”的,而是掺杂了其他的强权支配因素。如此之下,对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不仅不可能产生理想效果,甚至最终背道而驰。

  违反孩子最基本的行为诉求

  让一群学生在吃饭时“不言”,且不说这样的行为所衍生出来的文明示范价值到底有多大,单就其被社会的接受度来看,恐怕也难免陷入“瞎折腾”的尴尬。试问,当下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吃饭时不说话、用餐时不交流?这也是否证明我们所推崇的“食不言”的经典准则,现今也该改改了?

  再者,常识也早已告诉我们,好的文明总是建立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的。“无声食堂”看似符合文明规则,实则是以牺牲学生的基本自由为前提的,因为要求学生不说话反倒用手势来交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人的天性,违反了一个孩子最基本的行为诉求。

  动辄就走向极端,将教育演绎成管制,将本该用心付出的教育措施,简单粗暴地施加在孩子身上,这不是在塑造文明,而是以文明之名塑造着反教育规律的生动样本。

  维护公共秩序不应吞食自由的天性

  当“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理念,已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当然理应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准则。重视礼仪与秩序,我们应传承下去;但以公共秩序之名,以达到公共管理者心目中的“听话”、思想统一、毫无二致,这却是对人最首先应有之自由的违逆与伤害。自由具有先验性,灭绝了个人自由的所谓公共秩序,只会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它是对人性及创造力的一种扼杀。

  今天,当我们更为重视“回头看”,意图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现代化的真正出路,这一思路并无错。没有过去,就不可能有现在和未来,但是,我们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以为完全食古不化,就是纯粹的继承——所谓“继承”,既要有“继”,也要有“承”,如果完全对传统文化“拿来主义”,那只能叫“复古”,却难言是“复兴”。

  “无声食堂”的思维,并非该学校之孤例。向来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大多背手而坐、鸦雀无声、整齐划一,就是这一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当我们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我们如今大师难以涌现时,而像建国才200多年的美国,其所获各类诺奖,却几乎占了世界全部诺奖的一半,这只从我们与其课堂情形相比,也许能理出一些头绪来。在美国,其课桌大多不像我们这样排排整齐、教师居于前;他们是课桌围成圆弧形;特别是其学生可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也乐于回答学生的随机质疑——可见,秩序的真正含义,不是千篇一律的“无声”,而是符合人性发展、激活创造力和利于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有机结合之共存。

  只要个人自由无碍、无害他人与社会,就不应以公共秩序等公共权力之名,强制牺牲自由之天性,否则,抹杀了自由的创造性与活力,人和社会的发展,就会死气沉沉;创新的种子,就可能从其萌芽之始,就已在一模一样之坯模的统一挤压下,成了完全统一无二的砖块——希望的绿苗,怎会从中露头展现生机?

  在文明倡导与尊重个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文明的实现不可能违背现实而一蹴而就

  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又特别注重“热闹为主”。在课堂下,在操场内,学生们打闹、嘻戏,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刻,也是被完全允许的现象存在,要知道这也是在公共场所。食堂固然有相应的规范,但就餐者只要没有插队、打闹、争吵等不文明行为,那么互此之间说说话,即便声音高一点都应当被允许。因为对其限制过度,则成为一种权利性伤害。

  “无声食堂”的良善用意不应菲薄,但如何在文明倡导与尊重个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决定着其制度的合理性。同时,文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具有了基本的文明规范之后,还可以起到“逆向教育”的作用,在文明的传递过程中“小手牵大手”。不过,“无声食堂”并不是文明倡导的初衷。文明应有不可的层次性表现,也没有绝对的标准限制。文明首先是一种素养和一种行为习惯,是不打扰别人的潜意识。因而,并不代表不说话说是一种文明,也不代表说话说是不文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明,如何去遵守和实现文明规范,远比教条化和僵硬化的模式更为重要。

  无视个体的需要而采取统一的模式,是时下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也是最致命的短板。基于强制和硬性约束下的“无声”,那只是一种文明的假象,真正的文明应当是在尊重个性和差异化的基础上,让每个人在文明的范畴内,去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行为,该笑则笑,该说则说,做一个个性鲜明的人,而不是唯唯诺诺遵从者。因为在此种模式下,他们遵从的只是一种规范,而不是基于自我认知的行为习惯。

  多者结合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食不言”是流传千年的健康古训,而吃饭时高谈阔论,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从健康的角度看,吃饭时也不应该高声说话。现代医学认为,人们在进食时,消化系统在大脑统一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工作,唾液腺、胃肠的腺体不断地分泌消化液,胃肠蠕动加快而促使消化与吸收。如果在吃饭时,高谈阔论,或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和思考问题,可能会造成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进入胃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从而受影响,久之则可能会产生消化系统的疾病。另外,吃饭时说话,唾沫星子乱飞,容易污染食物,传播细菌,从卫生的角度来讲,“食不言”也是一种文明健康的习惯。而倡导“无声食堂”不仅仅是保障学生的健康就餐,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文明教育。学校食堂是公共场所,就餐是否安静无疑折射学校的文明程度。

  学校倡导“无声食堂”也不是孤立的,除了无声用餐,学校还倡导学生节约粮食,这两者的结合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无声食堂”的教育延伸到了学生的家中,许多学生在家中也践行“无声就餐”。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文明有公德心的人,就餐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近日,媒体批评中国人的吃饭不文明现象,在西餐厅大吵大闹,在自助餐剩余大量的食物等等。这恐怕与从小没有接受良好的就餐教育有关。让学生从小懂得讲文明礼低度,在公众场合守秩序,不喧哗。这也是学校的教育责任所在。

  (光明网、华西都市报、东方网、南方网等)

关键词:无声食堂,文明,教育

责任编辑:王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