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文化旅游延伸产业链 让农民富裕有尊严
中国网12月26日讯 今天,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指导、河南大学和河南省旅游局主办、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承办的《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在河南开封发布。《报告》分析了中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认为乡村文化旅游在促使农业变成高效产业、乡村变成美丽家园、农民变成富裕而有尊严生活的群体、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认为,乡村文化旅游大大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现代旅游业重要和内容和重要民生产业。以江苏高淳为例,2012年,高淳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1亿元,就近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乡村旅游在当地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报告》指出,中国乡村文化旅游扶贫作用明显。通过让农民开办农家乐、经营乡村旅馆、出售自家生产的土特产品、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入股分红等途径和形式,带动了大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 《报告》认为,乡村文化旅游对于加强乡土教育、缓解“乡愁”起了重要作用。2014年5月,福建省顺昌县埔上镇张墩村建成了全国首个“乡愁馆”,当地人认为,乡愁馆不是博物馆,它只是让记忆有个落脚处,能够让人认识过去的艰辛,感悟今天的幸福。对于游客来说,除了有所感悟的同时,也可以将优秀的乡土文化传承下来。 《报告》还认为,乡村文化旅游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发掘和恢复,提供了乡村文化保护的实践经验,激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四川洛带古镇,旅游开发加强了当地客家人的族群认同感。他们讲客家话更加理直气壮了。 据了解,近30年以来,中国数量众多的古镇、古村落、传统民居和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成了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大大丰富了乡村旅游的业态。 业内人士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乡村文化旅游一直是中国旅游界最热门的话题,且持续保持迅猛发展状态。乡村旅游发展对于农村就地现代化和就地城镇化意义非凡。可以助推城乡统筹发展和优势互补,真正使得城镇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07年之后,中国乡村文化旅游整体上呈现出“数量提高、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正日益成为农民致富、农业提升、乡村美化的主要途径。 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已达12亿人次,占全部游客数量的30%;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伍策 元月) |
关键词:乡村文化,旅游脱贫,报告,乡村旅游,农民致富,延伸产业链,旅游产品,旅游扶贫,旅游发展,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