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聚河北正能量】“爱心妈妈”们不孤单
本报记者静冬文/图 高淑珍,李利娟,王小芬,三个普通农村妇女,在社会上都还有个响亮的名字“爱心妈妈”,她们都曾当选过“感动河北”年度人物。近年来,三位“爱心妈妈”就像三个爱心磁场,吸引着社会各界的正能量。爱,在这里生发,又在这里汇聚。 “爱心小院”的笑声 11月13日,唐山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的“爱心小院”。爱心妈妈高淑珍和残疾孩子们度过了开心的一天。“高大姐,我们看您和孩子们来啦!”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医院院长崔树旺是专程从石家庄赶来的,给“爱心小院”带来1万元的米、面、油。 17年来,“爱心妈妈”高淑珍免费收养教育几十名残疾孩子,她家也被媒体和公众亲切地称作“爱心小院”。 在农村,每个残疾孩子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高淑珍说:“我自己有残疾孩子,知道残疾孩子的痛苦和家里生活的困难,几乎家家都有饥荒。我收一点饭费、生活费,家里有困难的可能就来不了,所以我不收费。”一诺千金,17年来,高淑珍先后收教了近百名残疾孩子,从未向这些孩子收过一分钱。 如此一大家子人的口粮,全得依靠一年一季稻子的收成。钱少可以少花,但粮食少了孩子们和家里人就会饿肚子。为此,高淑珍和老伴每年都要在耕种自家十几亩地之外,再多承包几块地。“这几天下雨,稻子还在地里没收到家呢。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你们就‘雪中送炭’给我们送来了粮食。”拉着崔树旺的手,高淑珍激动得直抹眼泪。 寒来暑往,到“爱心小院”送爱心的人一拨儿又一拨儿。到底来过多少,高淑珍自己也说不清楚。教室、宿舍墙壁上挂得满满的旗帜似乎在默默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爱心故事。“现在的6间正房和5间南房,是2004年秋天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建起来的;这十几张双层床,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捐赠的;这5台电脑,是中华助学助教基金会捐赠的;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出钱买来好几车煤,解决了我们一冬的做饭取暖问题……”四面八方的爱心汇聚到小院,让高淑珍再苦再累也总是暖暖的。 最让高淑珍开心的是,“爱心小院”在村东新址上正在建设的综合楼已经封顶了。在社会各界支持下,设计漂亮、功能齐全的综合楼,建筑面积两千多平方米,小院面积扩大到了十亩。“要没大家伙儿帮忙,哪能有现在的小院?我就是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子?”在付出爱心和接受爱心的过程中,高淑珍渐渐对“做好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做好事’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偷偷地做’,而是要主动去帮助别人,在你帮别人的时候也有人在帮你,在咱村,在咱河北,甚至在全国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风气。” 每当有客人来,“爱心小院”就像过节一样。残疾孩子们给大家现场表演了歌曲《感恩的心》和喜剧小品,作为观众的崔树旺和随行的医护人员又是笑又是鼓掌。 在现场,记者突然想到了高淑珍获得“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予她的颁奖辞:“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到“爱心村”来义诊 从“爱心小院”回来,带着发自心底的感动崔树旺又带着医护人员来到了邯郸武安市上泉村西的“爱心村”,去看望“爱心妈妈”李利娟和孩子们。 这次不仅带来了1万元的米、面、油的慰问品,还带来了为孩子们体检的各种医疗设备和用品,他们要为孩子们做义诊和体检。 今年45岁的李利娟,皮肤黝黑粗糙、眼角爬满了皱纹。自1996年开始她已陆续收养了79个孩子,加上自己的儿子,已有80个孩子叫她妈妈。“现在孩子太多了,操心不说生存压力太大了!”当她拿出厚得有些夸张的户口本,大家无不惊得瞪大了眼睛,并肃然起敬为眼前这个看着憔悴却博爱的女人。 “这个婴儿是第79个,心脏和肺都有严重的先天病,刚出生就被人遗弃在爱心村大门口。”李利娟指着一个正躺在床上睡觉的孩子说,那天正好一个姓杨的香港爱心人士来看望孩子们,索性就给这孩子起名叫杨颜了。为了给小杨颜治病,最近两个月,李利娟已经往返北京各大医院22次了。 记者注意到,爱心村的这些孩子几乎都是因大病被亲生父母遗弃,而后被李利娟一次次送到医院救治抚养。让人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在爱心村夭折,而且个个都是活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漂亮。连所有接触过李利娟的大夫们都说,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她来的时候睁不开眼睛,后来到北京治好了”、“她先天无肛门,后来到医院做的人造肛门,现在身体很不错了,就是要注意不能吃凉的”、“她刚出生就被遗弃了,患食管气管瘘,在北京住了几次院后现在也都好了”、“这个才俩月,唇腭裂太严重了,医生说需要做至少4次手术”……说起每一个孩子,李利娟都是如数家珍,而每一个孩子都亲热地围绕在她的身边,跟她撒娇,要她抱一抱。“尽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我会和孩子们始终在一起。” 为了生计,精打细算的李利娟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简易板房里摆摊卖鞋,她还种了20多亩地,养了120多只羊、猪、鹅。除了自谋生路,4年前,武安市民政局给49个孩子都上了低保,每个孩子每月能领到100元到400元不等。此外,“爱心村”不定期也能收到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 李利娟舍得给孩子花钱,但她却顾不上给自己看病。李利娟悄悄告诉记者,她的胃溃疡已经被医生警告过好几次了。因过度操劳,李利娟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常累得两腿肚子水肿。 “每次接到捐来的东西和善款……我真是又感激又难受。感激的是,这么多爱心人在关注着我和孩子们,使我的孩子们这个冬天不再冷;难受的是孩子们在这么冷的天都不说冷,接到每一次捐款都是在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去看病啊’。”说着话的李利娟,不禁潸然泪下。 这里的孩子既懂事又坚强,当省红十字基金会医院的护士们给他们体检采血时,小家伙们咬着嘴唇很少有哭的。 19年,79个孤残孩子。孩子们在“爱心村”里有了“妈妈”,有了名字,有了家,开始有了童年美好而幸福的回忆。这些孩子只要一到学龄,李利娟就想方设法把他们送到学校读书。如今,5个年龄较大的女儿已经出嫁,一个儿子考上了公务员,还有3个女儿在北京、保定等地上大学。 谈及此,李利娟泪中含笑。 “现在我精神头足着呢”“每个爱心妈妈都像是一所学校,这次走访也是感受大爱、吸收正能量的过程。”在赶往衡水安平的路上,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医院院长崔树旺道出了此次选择慰问三位“爱心妈妈”的初衷。 从1984年收养第一个弃婴开始,安平县兴贤村的村妇王小芬便跟这些不幸的孩子结下了解不开的缘分,先后收容抚养了30多名弃婴,她的生活也因此而忙碌,而悲喜。“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放弃他们。”在“爱心妈妈”王小芬的执着努力下,残缺的小天使们重获崭新的生命。 30年来,王小芬整日奔波,却也十分简单:不在家,就在医院。王小芬说,前年老伴去世了。虽然自己强打着精神,但仍瘦了一圈,“幸亏有这些孩子陪伴我,让我不觉得孤独。” 最为可喜的是,这些年王小芬和孩子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变。最早居住在王小芬自家的三间破旧老屋,后来搬进了县民政局给租的农家小院,而今年4月他们又搬到了县城的“新家”———安平县孤儿院。“爱心妈妈”王小芬,随之也有了另外一个身份安平县孤儿院副院长。“搬到这后宽敞了,暖和了,能洗澡了!现在我精神头足着呢!有你们好心人和政府的关心,日子一点儿不紧巴了。”收到省红十字基金会医院送来的1万元慰问品,王小芬笑得更灿烂了。她告诉记者,现在身边共有15个孩子,其中10个都上学了。 看得出来,已经68岁的王小芬是个要强的女人,如果没有这帮孩子,或许她的生活会是另外的轨迹。然而30年,一个农村妇女承担着原本与她毫不相关的重担,她说不后悔。“养个猫啊狗的,还能慢慢养出感情,何况是人呢?孩子学说话,喊声妈,心里别提多暖和了。” 旁边一间屋子里,整齐地摞放着一个又一个的包裹,“这些都是好心人捐的衣服,自从2006年我当选为‘感动河北’人物之后,不时会有不认识的好心人送来些钱物。”王小芬说她对孩子们以后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民政部门为每个残疾孩子发放生活费,并报销药费,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些孩子。 |
关键词:燕赵河北,河北好人,爱心妈妈,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