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河北>>聚焦河北

"炼钢工"也可以这样当 ——记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郑久强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段丽茜 2015-11-16 15:30:5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648摄氏度!”

  在2002年首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郑久强报出的炉温数值,与仪器检测数据分毫不差,“华夏第一炼钢工”的美称不胫而走。

  19岁技校毕业后分配到炼钢厂,从最基础的炉前工做起;入厂仅一年,就被破格提拔为炼钢二助手;通过目测能准确判断钢水温度,年仅23岁就成为河钢唐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炼钢工。这就是河钢唐钢首席操作技能专家郑久强。

  继今年获得全国劳模、“全国最美职工”称号后,10月13日,郑久强又获得第五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是全国钢铁行业唯一获得这三项殊荣的炼钢工。

  他有个绝活

  ——钢水温度多少,一眼就能看出来

  1989年,刚从技校毕业的郑久强,带着“当一名好炼钢工”的理想,走到炼钢炉前。然而,“骨感”的现实很快就打击了“丰满”的理想。

  看着师傅用取样勺探入炼钢炉取钢水,他也照样做。但是因为没经验,他探入的深度不够,取出的大部分是钢渣而不是钢水,影响了师傅检测钢水温度和成分。师傅一下子把取样勺摔到地上。

  这一摔,让郑久强脸上火辣辣的。“要干出个样儿来。”他下定决心。之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技术中,和泥堵出钢口、取样、清炉坑、调换渣斗……白天向老工人虚心请教,晚上攻读专业书籍。他的炼钢技术迅速提高,入厂3年多就成为炼钢炉长,打破了河钢唐钢一般需要十年才能培养出一名炼钢工的“定律”。

  “炼好钢是我最大的享受。”郑久强说。

  在郑久强炼钢小组,他总抢着干活。在一次冶炼钢水中,突然出现了炉嘴漏水,炉衬不断掉渣。如果继续脱落,炉体可能会烧穿,漏掉100吨钢水不说,还可能导致爆炸。危险之际,郑久强毫不犹豫地披上一件浇过水的大衣,冒着1600多摄氏度的高温,把和好的耐火泥黏到炉嘴上。大衣袖子烤着了、衣襟烤焦了,他就让人浇上水。脸和手烤出了水泡,他就淋点凉水……40多分钟后,炉嘴修好了,炉衬补好了,郑久强却累晕在了炼钢炉旁。

  目测钢水温度是他的“绝活”,钢水温度多少,一眼就能看出来。以前,装备条件有限,炼钢全凭借经验,目测钢水温度是关键。为练就这一“绝活”,郑久强一炉接一炉“死盯”。1600多摄氏度的钢水十分刺眼,但他坚持了下来。

  他有个信念

  ——做专家型技术工人,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在炼钢炉前,炉长是“把关人”。钢水出炉的成分、温度是否合格,取决于炉长对于钢水出炉时间、配料的把控。尤其是特种钢,有数百个数据需要精确控制,一个数据不合格,就会带来巨大损失。

  跟随市场需求的脚步,河钢唐钢产品不断升级,汽车钢、硅钢等精品板材产量所占比例不断增加,郑久强在其中屡试身手,他创造的多项操作法走在全国前列。

  冶炼精品板材用钢,对钢水洁净度要求非常高,而磷含量的控制是冶炼关键,也是令冶金行业头疼的一个大难题。2014年初,郑久强开始深入分析磷在冶炼前期、中期和末期的氧化情况,寻找提高钢水洁净度的解决方案。1000多炉钢,每一炉钢的10个关键控制点,他逐一分析,并将每一个最佳控制点记下,再分析当时的操作方法,固化最佳操作模式,最终形成了延长前期和末期吹炼时间、缩短中期冶炼时间的“两长一短高拉碳控制法”,使转炉车间钢水洁净度显著提升,转炉冶炼综合成本每吨还降低了6.38元。

  “做工人需要有流大汗、出大力的敬业精神,更要做专家型技术工人,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郑久强说。

  近年来,受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影响,钢铁行业进入“寒冬期”,控制生产成本成为企业首要任务。

  转炉是消耗大户,郑久强主动承担起优化炼钢结构成本的课题。过去,150吨转炉钢铁料消耗达1100公斤/吨在业内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经过郑久强努力,2014年河钢唐钢热轧部钢铁料消耗达1064.8公斤/吨,在国内同类型转炉中遥遥领先。

  郑久强还承担了“降低转炉造渣料消耗”等重点攻关项目,促进钢轧工序成本持续降低,2014年以来,改善程度达行业领先水平,创效达2.3亿元。

  他有个责任

  ——言传身教,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炼钢工

  张军是郑久强操作150吨转炉时的第一任炼钢一助手,现在是河钢唐钢热轧部转炉车间丁班值班工长。他的成长过程深深刻着“郑久强”的痕迹。

  一次,2号炉在吹炼过程中托圈的冷却水管突然大量漏水,水越积越多,就在摇炉出钢快结束时,炉子的倾倒系统突然掉电。如果炉身摇不起来,一旦上千摄氏度的炉渣溢出后与水接触,很容易爆炸。这时,郑久强命令张军他们立即撤离。张军远远地看着郑久强一边用对讲机与生产调度联系恢复用电,一边不停地按摇炉按钮。就在炉渣马上要溢出的时候,倾倒系统的电送上了,避免了事故发生。

  后来谈起当时的情况,郑久强说:“最危险的时候,我必须第一个冲上去,因为我是炉长。”

  这件事,让张军深深体会到“担当”的涵义。在之后当炼钢工的10年里,他始终把“担当”作为工作信条。

  现代化、规模化的生产需要团队协作。郑久强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更多、更好的炼钢工。

  有一次,郑久强问工友徐伟“钢水有多少摄氏度”。徐伟回答:“一千六百三四吧。”郑久强一听就急了,严厉地问:“到底是一千六百三还是一千六百四?”这样一问,让徐伟再也不敢懈怠,工作起来更加严谨。在郑久强近乎“苛刻”的要求下,徐伟成为河钢唐钢历史上第一名“大学生炼钢工”。

  郑久强的谦虚、勤奋、努力,推动着炼钢小组每一个人不断前进。2006年,郑久强创新工作室成立。在这里,他鼓励职工开展技术创新,很多炼钢工脱颖而出。如今,工作室成员中有4名省部级以上劳模、2名市级劳模、6名公司级劳模,8名职工曾10多次获得炼钢状元称号。

关键词:炼钢工,模范,奉献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