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大众娱情

霸州小学老师传承非遗:没有接班人,夯歌谁来唱?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宋敏涛 王满凤 陈正 2015-11-08 09:22:2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图为王晟在思考古镇文化。王满凤摄

  一个千年古镇,一名来自基层的小学数学老师,他们之间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数年来,霸州市胜芳镇东风小学教师王晟基于对乡土的热爱,业余自觉记录、保护本地文化遗产,和每一个大历史中的小人物一样,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民俗传统的民间力量中,成为一位身体力行者。7日,王晟在胜芳镇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这座古镇的不舍情缘。

  十几年坚守只为把“根”留住

  今年42岁的王晟家在当地属于没落大户,双亲都受过教育,母亲70岁了,至今爱画梅兰竹菊和大写意的国画。王晟受父母熏陶,读着典籍长大,好写诗词散文。

  那时,王晟并不知道,精神上的事情,可以是他打小看不腻的胜芳花会、听不够的夯歌号子和老百姓几百年不曾更变的老传统和老日子。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居然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古民俗的存留地。直到2009年遇到非遗学者苑利,被胜芳民俗震惊的苑利告诉他,“你生长在一个文化富矿里啊!”

  几年下来,王晟意识到“胜芳的一切,不是一个雷劈出来的。”本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乐会是怎么到的胜芳?活人祭祀、武术门派,又是怎么到的这里?中国的文化地域之间都是有源流的,博大精深的源流让他感到兴奋,并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求知和践行欲望。

  自从接触到田野调查的人类学者和民俗学者,王晟对自我的要求开始向一个民间学者靠拢。他每天晚上固定读书两个小时,写作一个小时,并发表了多篇文章。

  身体力行唤醒传统艺术之美

  胜芳民间文化面临的问题是全国大部门地区民间文化现状的一个缩影——部分民俗文化已经陆续消失,有的艺人改行,也缺少年轻人传承。王晟永远忘不了的,是2007年他探访的一位七十多岁的当地夯歌老人。

  老人会唱百多段当地民歌,还会花会里高跷会的唱段。随着居住方式的改变,靠人力砸夯的习俗,已经在生活中消失了几十年,夯歌即将消失。当时,由于未带录音工具,他和老人约定下次见面。工作繁忙,一拖半年,老师傅已经到了肝癌晚期,优美曲调成为绝响。

  “作为胜芳人,对胜芳的民间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文化调查,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责任、有义务来做这些事情。”王晟说。为了不让悲剧再次上演,王晟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开始对胜芳民间文化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

  几年下来,他整理出五六万字的文字材料,还有时长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录像和录音。2010年起,他做了更细致的田野调查。2012年开始,他给镇上的老人做口述史,重点记录1937年之前的胜芳社会生活。本地的非遗项目整理也一并完成,整理出了22万字的素材。

  除了做民间文化调查,在胜芳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王晟积极联系帮一些花会寻找学员,希望他们将胜芳民间文化传承下去。“留住年轻人才能留住传承,人流出去了,家乡就变成了真空的。”身为一个基层的小学老师,王晟数年来为胜芳的非遗项目努力不怠,包括寻找接班人。

  2011年,跨鼓老会收徒。在王晟的帮助下,24名本镇学生以传统方式入会——他们举行了传统的拜师仪式,遵守会中规矩,逢周六、周日下午两点,到会中学习钹舞和敲鼓。

  传统文化的忠实信徒

  王晟说,他想要做“大传统下的小历史”,而他所看到的并为之践行的一切,正是如此。

  2009年至今,国内一些专家学者、院校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每年都会来胜芳对民间文化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与他们进行学术交流,王晟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交流过程中,我的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我的学生也受益颇多,开设了‘读书会’、‘第二课堂’等。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王晟告诉记者,2007年至今,他已经在省、市各级刊物上前前后后发表十余篇文章,还参与了《中国节日志·春节卷》的撰写工作。同时,他的文化调研工作也有了方向,不再盲目。

  “我的文化调研工作能走到今天,这与胜芳镇古镇管理委员会、单位领导和同事以及朋友、网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王晟说,毕竟文化调查不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工作,家人不但没有抱怨过,还非常支持他。他们经常为王晟提供线索,帮王晟接待来胜芳调研的学生,正是他们的理解和宽容,王晟才能坚持不懈地走下来。

  “胜芳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它感动着我,造就着我。我将终身做一名胜芳传统民间文化的忠实信徒。”王晟说。

关键词:民间文化,夯歌,胜芳

责任编辑:孙文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