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创建森林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
通过森林城市建设,石家庄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为石家庄市民心河。 “以前想赏花拍照,不是去植物园,就得去周边郊县,路途远又麻烦。”市民李云平是个爱花的人,每到节假日总要拍些春景。最近她惊喜地发现,上班路上,几步一景,几百米一园,到处是花,随处可赏景。 与李云平一样,近几年来,石家庄居民都感受到了周边环境的变化——道路两侧绿荫多了,绿化景观观赏性强了,城区西部有了西山森林公园,北部的滹沱河也成了集水景、绿景于一体的游玩地。 石家庄市绿委办主任、市林业局局长杨建秋告诉记者,近年来,石家庄市开展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拥有林地面积达到7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中心主城区绿地面积达8511.42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平方米。今年,石家庄市通过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评选验收。 痛下决心改善生态 石家庄主城区西临太行山,过去的太行山山区缺树少绿,“焚风”效应一年四季不断。城区北面有一条已经断流的滹沱河,几十年干旱无水,土壤沙化严重。荒漠加焚风,与主城区不断扩张造成的热岛效应相叠加,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市民苦不堪言。 痛定思痛之后,石家庄的城市管理者决心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他们举全市之力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行动,“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说:“绿色发展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尽快使石家庄的市区、城市周边、西部的山区、北部的滹沱河两岸全部栽上树,让石家庄绿起来,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 出于这样的理念,石家庄于2010年起,出台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在全市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绿化工程。方案明确提出3项要求:一是抓好中心主城区的绿化完善和改造提升。二是抓好中心主城区周边的环城生态绿化工程。三是在全市范围内搞好重点绿化建设工程,同时抓好全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干道两侧的绿化林带建设工程。 5年间,石家庄市累计投入资金130亿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植树造林。在主城区建成各类公园76个、街头绿地230块。建成省级园林单位59个、园林小区18个、园林街道15条;完成了三环路两侧的绿化林带建设工程、西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滹沱河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环绕市区的30万亩的环省会经济林,在贯穿全市境内的7条高速、5条高铁、4条国道、33条省道两侧铺设了30米至50米宽绿化林带;在主城区外围建成了一条全长31公里的高标准林水相依的环城水系两岸绿化构筑的生态绿化景观。5年完成造林绿化210多万亩,提高了全市森林覆盖率,改善了全市城乡生态环境。 科学建设规划先行 要使森林城市实现科学建设,规划先行是重要一环。为了做到规划更加具备科学性,石家庄市聘请中国林科院编制了《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并明确“构筑京津南部生态屏障、建设京津冀第三极”的发展定位,将“依山傍水锦绣地,林茂果丰森林城,幸福美丽石家庄”作为创建森林城市的终极理念。 他们因地制宜地给城市绿化制定了一个“1、2、3、4、5”的实施方案。 “1”指中心城区绿化。完善街道绿化、公园广场建设、环城水系、出入市口、街旁绿地建设,开展庭院广场园林绿化行动。新建或完善市区东部和南部公园建设,完善环城林带和环城水系景观带。 “2”指环省会生态绿化工程和环省会经济林带“两环”绿化工程。2014年完成造林15.5万亩。其中:环省会生态绿化工程,包括三环路绿化林带、西山森林公园、滹沱河百里绿色长廊等项目的改造提升工程,建设环省会经济林30万亩,建成环绕主城区约200平方公里的经济林带。 “3”为“东中西三大片区”绿化工程。东部平原结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着力抓好村庄绿化工程。以庭院、街道、村庄周围为重点,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每村植树3000棵以上。努力实现“村内有绿地、院内有花果、路渠有绿荫、四旁有树木、田间有林网”的村庄绿化格局。中部山前丘陵区以经济林建设工程为主,大力发展核桃、大枣、石榴、苹果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产业。 “4”指实施“44条道路”完善提升绿化工程。完善提升绿色通道建设,2014年植树570万株。对市内7条高速公路、4条国道、33条省道两侧各栽植50米至100米宽绿化林带。山区道路两侧500米范围内的宜林荒山全部绿化。结合路田分家有关要求,完成县、乡道路两侧造林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任务,植树370万株。 “5”指“五河”绿化工程。滹沱河、大沙河、木刀沟、槐河、泲河两岸各建设500米至1000米宽绿化林带。涉及平山、井陉、鹿泉、灵寿、行唐、新乐、正定、藁城、无极、晋州、深泽等区县(市)。2014年完成了8.5万亩,植树629万株。 由于设计合理,目标明确,森林城市建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主城区西部建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太行山生态屏障;北部形成了以滹沱河为核心的百里绿色长廊;城区周边形成了一圈环主城区约200平方公里的生态经济林带。 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整治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杰作。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滹沱河市区段河道常年断流,土地沙化严重,成为市区主要沙尘污染源。加之非法采砂、倾倒建筑及生活垃圾等行为,使得河道渐渐变成了一条满目狼藉的垃圾带,对省会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石家庄市实施了总投资为62.34亿元的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截至目前,在该区域已经形成900万平方米水面、1500万平方米湿地、600多万平方米绿地,对改变石家庄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机制创新效果显著 森林城市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要运作好这一工程,必须有一套切合实际的管理机制。石家庄的决策者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市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金整合、各方联创”的多元化筹资路子:市、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了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倡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开发。 创造森林城市,财政投入不可或缺。石家庄市坚持财政资金向城市重点绿化项目倾斜,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先后投资130亿元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其中西山生态林带建设、石环公路防护林带和滹沱河防风林带建设,全部都是由市财政作为投资主体,采用工程造林的方式完成。”杨建秋介绍说,所谓的工程造林就是把绿化工程作为项目进行立项、招标,由专业的林业工程队进行,不但包栽植,还包管护、保成活。“工程造林提倡挖大坑浇水,带土球栽树,与以往的裸根苗不同,成活率要高得多。”杨建秋说。 创建森林城市,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石家庄市在建设中建立“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投资机制,鼓励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林业建设。这种机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及大户的积极性,仅2013年和2014年两年间,全市就累计完成30.6万亩约200平方公里经济林带建设任务,已建成9个万亩以上示范区,百亩以上种植大户数量达到92家。比如该市平山县的太行山开发就充分调动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该市的重点龙头企业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该县王坡乡下峪村为起点,先后投入5.6亿元,开发荒山5万亩,栽植核桃树48万株,带动5000多名农民从“绿色银行”受益。昔日的荒山荒坡如今建设成了能够产生真金白银的绿水青山。 创建森林城市,不能少了民众参与。石家庄市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坚持突出市民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与满意度。利用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市民植绿兴绿爱绿护绿的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使得百万市民参与义务劳动千万人次,截至目前建成各种纪念林地500余块,完成义务植树7000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年均达到92%以上,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5%以上。 |
关键词:森林城市,植物园,绿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