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24小时即时新闻

郑久强:26载“钢铁”坚守 倾尽一生“柔情”传承

来源: 长城网  贺宏伟 金宗明 王会芝
2015-10-30 11:25:02
分享:

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转炉车间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郑久强。王会芝/供图

  长城网唐山10月29日讯(王会芝 记者 贺宏伟 金宗明)10月20日上午8点,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热轧部2号转炉旁,几天前刚刚当选“全国道德模范”的转炉车间职工郑久强正和工友们一起分析自动化炼钢数据。“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职工”……这些全国最高级别的荣誉接踵而至,可郑久强的心却平静如水,忙碌的身影依然出现在他已坚守26年的转炉平台上,埋头继续着他最爱的炼钢事业。

  百炼成钢,争当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先锋

  1989年,郑久强唐钢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唐钢第一炼钢厂转炉车间。工作之初,他因为操作不熟练,取样时钢渣太多,影响炼钢工观察钢水温度和成分。炼钢工气愤地把刮渣板扔到地上。如同被打了一记重重的耳光,郑久强的脸上火辣辣的疼。

  “不能让别人看不起。别人能干,我就能干;别人能干好,我就能干好;别人能当炼钢工,我就能当炼钢工。”自从上进的种子在郑久强心里扎下了根,学习的脚步就再没停止过。打那以后,他从取样、测温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学,炼钢操作水平不断提高,仅用3年时间就成长为炼钢炉长,打破了培养一名炉长需要10年的纪录。

  1999年,一炼钢厂进行技术改造,淘汰8吨小转炉,全部换成150吨氧气顶底复吹转炉。这是当时河北省容量最大、工艺最先进的炼钢设备,厂里将技术攻关的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他白天研究生产的有关资料和规程,到其他单位观摩类似转炉的生产操作,学习操作要领;晚上研读《炼钢原理》、《炼钢500问》等书籍,快速掌握了炼钢技术。那段时间,他每天凌晨2点睡6点起,最后一个星期,干脆住进了厂房。在他的努力下,仅用21天就在新转炉炼出了第一炉钢。

  2002年,郑久强参加了“全国钢铁行业炼钢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指定的几本炼钢专业书籍他都能背下来,还记了10多本读书笔记。比赛现场,他通过观察炉内火焰和钢水液面,目测炉温准确无误,最终摘取了“全国炼钢状元”的桂冠。学习使这个当初只有技校学历的小伙子成为了“华夏第一炼钢工”。

  荣誉是“加油站”,郑久强加大马力向更高的目标冲锋。他潜心钻研新的炼钢操作模式,为冶炼硅钢、汽车用钢、耐候钢等高附加值创效产品提供了高品质、低成本钢水。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唐钢热轧部的产品创效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实现盈利3.4亿元。

  孜孜以求,创新中实现钢铁报国的梦想

  作为炼钢专家、劳动模范,郑久强深知,光有技术不行,还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技术的含金量。近几年来,他先后申报了《一种降低铝镇静钢脱氧剂消耗的脱氧工艺》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为突破从经验炼钢向科学炼钢转变的技术瓶颈,他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总结了“三二四”炼钢操作法,该操作法全面推广后,结束了炼钢厂50多年来完全靠经验炼钢的历史。

  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和炼钢技术水平的提高,炼钢生产中不断出现新问题,且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但炼钢工的血液里流淌着钢铁一般的坚强,郑久强从没服过输。双渣操作法是近年来行业内推广的新型生产工艺,脱磷效率难以把握,渣中含铁珠等技术难题一个接着一个,但与常规冶炼工艺相比,造渣料消耗与钢铁料消耗大幅降低带来的“诱惑”深深吸引着郑久强。

  郑久强又要啃“骨头”了,但是这块“骨头”实在太硬。有人劝他:“弄不好还要影响生产节奏,风险太大,还是算了吧。”郑久强的倔脾气上来了,“骨头硬,我的牙更硬。”去年初,他便投入到攻关中,通过创新工艺路径,加强工艺控制,总结出了双渣冶炼前期的高效脱磷技术、快速倒渣技术、降低双渣倒渣过程中铁珠含量等先进技术,使前期脱磷率达到了60%以上,年创效益1300万元。

  郑久强利用丰富的炼钢经验,总结、提炼先进操作法,把钢铁行业降耗创效的路越走越宽。去年10月份,郑久强根据150吨转炉生产实际,总结出“造渣、调渣、溅渣”先进操作法。“这种方法在生产中运用后,转炉炉衬的侵蚀速度大幅降低,炼钢生产更加稳定,产能不断提高,转炉炉龄由6000炉提高到17000多炉,进入到全国前三名,而且整个炉役不补炉,每年不仅可以节约1000多吨的补炉材料,还挤出100多小时的炼钢时间,每年多创效益2000多万元。”提起这项操作法带来的好处,唐钢热轧部转炉车间主任胡庆利喜不自禁。

  今年年初,郑久强又给自己布置了一个新课题——提高转炉终点精准命中率。围绕这条“生命线”,分阶段确定不同区间的最合理温度。“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在炼钢生产现场‘死盯’,观察炼钢反应,分析各种数据,指导职工操作,最终凭借大量的数据积累,运用信息化手段,总结归纳出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优化了冶炼工艺,固化了操作模式,使转炉成分、温度命中率均达100%。”提起郑久强的创新精神,该部转炉区域的技术员李艳龙感触颇深。

  示范引领,劳模精神在千万个岗位闪光

  从8吨碱性侧吹小转炉到150吨大转炉,从当初操作按钮和闸把到现在操作鼠标和键盘,经过26年的学习与磨练,郑久强成长为行业顶尖的炼钢操作专家。但他一如既往地爱着他的转炉,爱着他的唐钢。许多私企纷纷出高价“挖墙脚”,有的高达百万年薪,但他始终不为所动,成为了唐钢挖不走的“金矿”。

  曾有工友问他为何这么死心眼儿?“是唐钢培养了我,我要为唐钢的发展多做点事。更何况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还要为唐钢培养更多的炼钢人才。”郑久强的回答朴实得如同红彤彤的钢水。

  经过几年的精心培养,郑久强小组的炼钢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人人都能炼出20多种钢,这在唐钢绝无仅有。郑久强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无私地培养出一大批生产骨干,带动转炉车间从“体力型炼钢”向“智能型炼钢”转变。

  张军是郑久强一手带出来的唐钢劳动模范。从末助手开始,郑久强手把手教他如何控制氧枪枪位,如何判断温度、成分等炼钢操作技术。出现喷溅,郑久强就帮他一起分析,查找原因。4年后,在郑久强的培养下,张军快速成长为一名炼钢炉长,他带的炼钢小组钢铁料消耗曾创转炉车间历史最低。

  在郑久强的示范带动下,“郑久强”式的先进模范不断涌现,新时代劳模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传承。热轧部有3人成为国家级技术能手,十多人成为省市级技术能手,1人成为省级劳动模范,2人成为全国冶金行业劳动模范。

  “郑久强和别的炼钢工不一样,他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我们炼钢小组成员的心紧紧‘栓’在了一起,我们小组各项工作都在车间名列前茅。”当时郑久强炼钢小组的末助手,如今的炼钢炉长刘志超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关键词:郑久强,钢铁,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职工,全国道德模范责任编辑:刘江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