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新闻深加工

那些船 那些人 那些事——“致远舰”的前世今生

来源: 长城网综合  小格
2015-10-08 10:07:25
分享:

   导读: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丹东一号”,被确认为北洋舰队名舰“致远”舰。那么就请各位和小编一起重回“甲午”去看看“致远舰”的前世今生……

  这枚致远瓷盘是当年在英国的皇家瓷厂定做的,配给船上的军官使用。资料图

水下考古发现的关键证据。资料图

  那些船

  曾经的致远舰(资料图片)

  瓷盘碎片出水铁证锁定致远舰

  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命名为“丹东一号”,去年经过考古调查后,确定该沉船为甲午海战沉没战舰,但具体身份未确认。

  今年8月初,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队再次对“丹东一号”进行考古调查。

  经过一个多月的水下摸索,水下考古队已经打捞起一百多件文物,其中,炮弹、炮管、弹头等各种武器弹药陆续出水。而其中一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为了破解“丹东一号”的身份之谜团的关键铁证。

  瓷盘碎片打捞出水后,考古队员们进行了拼接复原。经过考古队员仔细辨认,在盘子中间出现了篆书“致远”字样,同时在瓷盘边缘还有致远的英文名称。

  据此次水下考古周春水领队介绍,致远舰和靖远舰这两艘姊妹舰是由英国公司设计建造的,配备的全套餐具也都是特别定制。靖远舰的一组餐具目前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盘子中央部位就标明船名“靖远”。以此作为对比,最新发现的瓷盘碎片经过拼接后,在盘子中央出现的相同字体的“致远”标记,就成为了锁定致远舰的铁证。

资料图

  致远舰和它的北洋水师

  1886年,中国北洋大臣李鸿章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造了两艘造型优美的穹甲巡洋舰,即后来的北洋水师致远舰和靖远舰。致远号巡洋舰在1887年加入北洋水师,管带邓世昌。此时,无人会猜到,致远号巡洋舰会成为中国海军的军魂象征。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今辽宁丹东附近海域)爆发海战。此役北洋水师损失5艘战舰,其中“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沉没在交战海区。此战中,邓世昌任管带的“致远”舰为掩护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日军舰队,不幸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1895年1月25日,日军进犯威海卫,激战极其惨烈。2月2日,威海卫和南、北炮台相继失守,使得刘公岛完全暴露在日军陆海夹击之下。2月3日至2月8日,刘公岛天天都在恶战中。在清宫档案中,有一份2月11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由烟台转发给朝廷的最后电报,真实记录了刘公岛最后战事的险恶:4日,定远舰被日舰击中,“一层机舱进水”。5日夜,日军“又以雷霆多艘,分路拼死来袭”,击沉我来远、威远、宝筏三船。6日晨,“敌施炮弹如雨,极其凶猛”。7日晨,“敌全力攻扑东口”,清军的十只小雷霆船劫去九只,击沉一只。刘公岛昼夜鏖战持续长达一周,北洋水师经受着“日军连日水陆夹攻,夜以雷霆来袭”的多次进攻。

  2月10日,北洋水师“望援眼穿”,几千官兵“徒增血泪”,忍痛炸沉定远号旗舰。当晚,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服毒自杀,以死殉国。海军提督丁汝昌最终拒绝日军劝降,在万般无奈和极度绝望之下,于2月11日自杀殉国。北洋海军走到了全军覆没的悲惨尽头。

  那些人

资料图片

  邓世昌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茭塘司龙导尾乡(今广州市海珠区)人。出身农民家庭。少年时随父旅沪,从欧洲人学英语,写读俱精。

  清同治六年(1867),沈葆桢接任福建船政大臣,创办福州船政学堂以培养海军人才,邓世昌入选,在学期间成绩优异,深得沈葆桢赏识。同治十三年,任“琛航”号运输舰大副。光绪元年(1875),调任“东云”舰管带(舰长)。后任“振威”号兵舰管带,加都司衔。光绪五年,李鸿章负责筹建海军,以邓熟悉管驾事宜,特调其至北洋海军,任“飞霆”号炮舰管带,旋调任“镇南”号炮舰管带。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北洋海军在英、德两国订购的巡洋舰“致远”、“靖远”和装甲舰“经 年春,抵大沽。七月,邓率舰从丁汝昌镇压台湾吕家望起义。返回后,以总兵记名简放,加提督衔。八月,北洋舰队正式成军,分左、右、中、后四军,邓世昌授中军中营副将,仍充“致远”管带。光绪十七年(1891),李鸿章奏准赏邓世昌噶尔萨巴图鲁勇号,并赐给三代一品封典。光绪二十年(1894)夏,日本军进犯朝鲜,袭击北洋舰队。八月十八日(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大东沟发生激战。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是北洋舰队第二队的主舰。双方接火后,中方舰由于航速、大炮射速、射程均逊于日舰,战况不利。邓世昌勉励全舰将士:“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官兵感奋,与友舰一起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诸舰。其后,“吉野”、“高千穗”、“秋津州”、“浪速”等4艘日方快速巡洋舰驶至已受重创的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前方,企图一举击沉。邓世昌下令开足机轮,冲到“定远”前面,迎击敌舰。“定远”号摆脱险境,“致远”舰却被优势敌舰包围,连遭重炮轰击。“致远”舰无铁甲防护,且年久失修,中炮后满船烈焰,船体倾斜,势极危殆,而弹药又将尽。邓世昌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获胜。”于是下令鼓轮直冲“吉野”,但尚未撞上敌舰,“致远”已先沉没。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共存亡,堕海后推开随从相让的救生圈,一艘中国鱼雷艇前来救援,亦拒不上船。平日所养一爱犬,游近衔其手臂,被他推开,继衔其发,邓世昌双手按犬首于水,与之同沉。“致远”全舰200余名官兵,仅27人获救,其余全部牺牲。

  邓世昌牺牲后,清廷令照提督例从优议恤,追赠太子少保,谥壮节。

  李鸿章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1874年(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此举使我国东边的邻居日本望而生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

  那些事

  中日甲午战争

  资料图: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战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据新华网,华西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广东省情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综合)

关键词:致远,北洋,邓世昌,水师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