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乌鲁木齐——各民族的共同家园
开放多元的国际大都市 记者注意到,在乌鲁木齐大湾的街道上,的确汉族人的面孔要少一些。戴着各色头巾,高鼻梁、深眼眶的少数民族以及异国长相的人随处可见。这里穆斯林居民占大多数。 街道两旁的商铺门前整齐地插着五星红旗,路旁挂起了红灯笼。穆斯林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古尔邦节刚过又连着中秋和国庆,节日气氛浓郁。 随着房地产开发,近些年,大湾建起连片的高档社区,许多来自新疆基层的退休公务员、生意人,以及来自中亚和俄罗斯的外贸商人在此购置房产,带动了区域的发展。 这几年,大湾新开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咖啡馆、西餐厅、酒吧以及中西合璧又兼有民族特色的餐厅。“和中亚许多国家一样,这里的餐厅都习惯取名Cafe(咖啡馆之意)。”维吾尔族姑娘努尔比亚说。 努尔比亚在城北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家住大湾的她,已在此生活10年。 这种多样性的融合在一家名为“一甸咖啡”的维吾尔族餐厅的菜谱上可见一斑。上面不仅有维吾尔族传统美食烤包子、抓饭、拌面,还有意大利面、比萨、薯条等西餐,甚至兼容了椒麻鸡、麻婆豆腐、水煮鱼等在内地城市也颇受欢迎的川菜,不过都用清真的植物油烹制。 虽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可乌鲁木齐并不闭塞和落后,相反,它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 欧美和西亚的流行音乐和时尚动向会很快在这里得以体现。家住大湾的柯尔克孜族女孩阿依巧丽盼说。 天山区延安路领馆巷附近一个美容店前,几位年轻的少数民族女子,穿着短裙丝袜、戴着迪拜正流行的一种头巾,谈笑风生。 “在街头,能感受到中西亚甚至欧美最新的时尚风潮。”阿依巧丽盼说。 在二道桥大巴扎的土耳其名品交易中心,土耳其商人亚乌孜·赛来木在此经营服装生意已经两年半。他说,这里比起土耳其,店铺租金更便宜,而且客源不断,顾客大多是居住在城南的少数民族,因为语言和他的母语百分之五十以上相通,当然,也有一些内地游客。 同样,做内衣生意的来自阿塞拜疆的商人巴萨比也很享受他在乌鲁木齐的生活。他的未婚妻是位乌鲁木齐的维吾尔族女孩,婚礼订在下月底南门附近的一个酒吧举行。 他说,乌鲁木齐是座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大都市,不少中亚国家的商人来这里寻找机会。他的哥哥之前在这开过酒店,现在伊斯坦布尔经营一家负责承担乌鲁木齐和伊斯坦布尔之间空运的物流公司。 而本地商人也渴望出去看看。 来自南疆和田的46岁男子阿布拉江·吐尔逊在国际大巴扎里拥有4家店铺,分别是玉店、丝绸店、古董店和乐器店。 今年大巴扎的游客络绎不绝。为了生意更火,阿布拉江正在办理前往土耳其的签证。 “想去看看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据说那个地方能让人两眼放光。我们应该取取经。”他说。 发展面临“城市病” 和其他大都市一样,乌鲁木齐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是“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流动人口多、棚户区改造等。 黑甲山前街的棚户区内,房屋陈旧简陋,偶尔能看到维吾尔语和汉语书写的自治区60周年大庆和两节(古尔邦节、中秋节)的条幅。 来自和田地区于田县的维吾尔族农民阿瓦古丽,是住在这里的流动人口之一。32岁的她有3个孩子,大的7岁,小的3岁。 她一家五口住在一间很小的房屋里,用布帘隔成两间,里间有个朝阳的小窗,地上铺着毯子和褥子。全家靠丈夫开三轮摩托车送货的收入生活,一个月挣1000多元。 棚户区租房子便宜,而其他地方房租太贵,他们承担不起。 阿瓦古丽最大的期望是能取得乌鲁木齐的城市户口。 她说:“老家的教育不太好,我和丈夫都不懂汉语,找不到好工作,连办事也不知怎么跟人交流。想要户口,主要是希望孩子能留在这上学,接受好的教育,学好汉语,像城里人一样说话做事,不要再过我们这种生活。” 棚户区很快就要改造了,作为租户,阿瓦古丽最发愁的是一旦拆迁,全家人住哪。虽然现在居住条件较差,但低廉的价格让他们至少有落脚处。 黑甲山前街社区干部玉逊·吐尔逊介绍,这个片区的流动人口大部分来自南疆农村,他们认为大城市机会多、能挣钱。 为管理好这些流动人口多的片区,乌鲁木齐自2009年开始对它们进行再造,包括推行正在全国各城市展开的网格化管理。 过去5年间,乌鲁木齐市增加了361个新社区,设立了81个片区管委会,包括引人关注的二道桥、黑甲山、赛马场、大湾等,并把社区作为服务群众和维护稳定的基础来抓。 如今的黑甲山片区,整齐的棚户改造回迁小区内,红黄相间的高楼鳞次栉比,格外引人注目。 |
关键词:新疆,乌鲁木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