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60年】乌鲁木齐平顶山社区:民族团结 “敞开心,留住人”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 2015-09-22 09:05: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培训班学员们的绢花作品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摄

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站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摄

8月的乌鲁木齐,天高云淡、清风徐徐,在沙依巴克区平顶山社区的居民活动室里,则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裁缝培训班里,缝纫机的声音哗啦啦的响起;双语学习班里,朗朗读书声传出窗外;面点班、花艺班、菜站、医务室,一个个贴近民生、帮扶民情的活动站点正是平顶山社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服务各族群众的真实见证。

平顶山社区位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共有居民1.1万人,流动人口占辖区的71.3%,居住着汉、维、回、哈萨克等各族人民,这一特点决定了平顶山社区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社会管理成为了一个“老大难”问题。社区党支部书记白莉向记者介绍,社区紧紧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认真学习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升管理水平,做好民生工作,奋力营造各族居民相亲相爱的和谐局面。

社区的蔬菜直销点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摄

孩子们在双语课堂上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摄

白莉说,做好流动人口工作,首先要守住就业这一底线,就业是居民生活之本,社区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办学,赋予居民一技之长,能够就近上班。少数民族妇女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愿离开家去务工,同时还有带孩子的实际困难,社区在活动室专门开设了裁缝培训班,通过开展烹饪、糕点、绢花、服装加工等课程,“送就业上门”,协调企业、举办人才招聘会等形式,为二百余名流动人员家属在家门口安排了就业岗位。

吐尼莎古丽·卡热是平顶山社区的居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此前因为孩子的原因无法出门务工,当得知社区开设的培训班和工作站就在离家5分钟的地方,她赶紧报了名,现在她有了一技之长,孩子就在隔壁的双语幼儿园里,吐尼莎古丽格外高兴:“我在这里打工,现在每个月已经有一、两千元的收入,想要看看小孩的话就到隔壁去,他在那里读书,有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这样我就能安心工作,真的很感谢社区,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去年7月,沙依巴克区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等多部门齐心协力,开办了平顶山社区学校,聘请辖区学校的骨干双语教师任教,孩子在这里可以免费接受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流动人员子女让孩子就近上学,解决了他们心头难题,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把孩子送来上学,学校从刚开始的40多人,到现在已经有了78名学生。社区的幼儿园吸纳了34名儿童入托,先后协调110名适龄儿童入学,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面点培训班里,几位少数民族妇女正在学习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摄

社区文化广场上,乐手们兴致正浓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摄

阿依夏木来自喀什,丈夫在乌鲁木齐工作,她选择加入了汉语班和烹饪班,当得知记者到来,她主动上前来用还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我在汉语班学习的很好,双语老师很有耐心,教我们写字,我还报名了烹饪面点班,学会了很多好看的面点,以后我打算在小区开一个蛋糕店”。白莉介绍,双语班是社区加强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学会汉语后,和汉族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性格也开朗了很多,家属们也为他们的改变感到高兴。

除了这些方面的工作,社区还积极打造硬件条件,最大限度的便利居民生活。社区针对路不平、灯不亮的问题,硬化了11条巷道,安装了80余盏路灯,绿化了社区环境。新建了60平方米的社区医疗服务站,开展疫苗接种11次,330人;为2000余人次进行了免费体检,定期开展残疾家庭义诊活动,免费发放各种药品。针对群众买菜难,新建了80平米的便民蔬菜直销点,让群众就近买到价廉物美的新鲜菜。直销点负责人艾山江·玉山卡依木说:“以前我们社区没有这样的蔬菜直销点。居民们要走3公里才能买到菜,真是太远了。现在在我们这里就可以买到菜,挺方便的。政府对我们有补助,菜价也比别的地方低,现在生意好着呢,居民的生活也好着呢。”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瓜果蔬菜,还有小孩子们喜欢的巧克力、糖果、糕点等。

在文化活动方面,社区通过电影放映、阅报亭、手绘文化墙、社区乐团等形式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让老百姓及时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文化知识、开拓眼界,增进团结。

在社区的文化空地上,一阵阵民族特色的乐曲吸引住了人们的目光,这里是社区的第一支乐队,队员们弹起欢快的“弹布尔”,敲起激昂的“达卜”,小孩子们跳起欢快的“赛乃姆”,一幅其乐融融的民族团结画卷就此展开。70岁的热合木江·阿不德热合曼是乐队成员,也是社区的义务宣讲员。谈起生活的变化,老爷子不禁感慨:“以前,家门口是土路,治安也不好,大家都不愿意住这里,平顶山这几年发生了好多可喜的变化,政府做的事要让大家都知道,光弹奏乐器表达不了热爱这里的心情。”

如今的平顶山社区,不仅道路平整干净、环境优美舒适,而且居民的生活富足美满,商品物美价廉、医疗方便快捷、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社区也成为新疆全区的模范社区,这里的人们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创建幸福生活的事迹在新疆广为传颂。

“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坚持民生导向,努力使改革和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不断巩固。

据悉,自治区连续6年开展“民生建设年”,安居富民工程、定居兴牧工程、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等惠及百万群众;让1600多名内地流浪儿童温暖“回家”,送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到内地做手术;南疆四地州基本实现14年免费教育;开展“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计划”,助力2.3万名毕业生实现就业梦想……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落地开花,边疆各族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切实维护。(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

点击进入专题

关键词:民族团结,双语教师,社区环境,社区党支部,社区医疗,民族工作,民族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