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学会专家吴象水:做小商品市场发展的推动者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2015-09-21 14:55: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原标题:中国市场学会专家吴象水:做小商品市场发展的推动者

随着电子商务大潮的冲击和网商的崛起,中国商品批发市场已面临条条块块分割的趋势,传统百货业也面临着极大挑战,曾受普通消费者青睐的日用小商品批发市场已是前路堪忧。

有着“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报道第一人”之称的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招商运营策划专家吴象水一直心系我国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命运,为中国批发市场发展奔走。这些年来,吴象水多次以义乌代表团团长的身份陪同有关市场开发专家及国内外客商奔走于全国各地推进义乌模式的小商品批发项目,积极为区域商品生产型企业拓展国内外销售市场,推动小商品健康发展。

见证历史

可以说,浙江义乌市场33年的历史,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的缩影。身为一名义乌人,吴象水亲历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变化过程,他从关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到第一个对义乌小商品市场做调研,继而成为我国第一个报道义乌市场的人。

1978年底,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吴象水为了照顾父亲,未去杭州而选择了调回义乌老家工作。在去义乌县人事局报到的途中,他看到县政府大门西侧摆着六七个儿时熟悉的“鸡毛换糖”的货郎担,在那里还卖一些针线、小气球类的小百货。所谓的鸡毛换糖,就是义乌人用红糖块换来鸡毛做鸡毛掸子和肥田,每逢过年过节,便走街串巷地去“红糖块换鸡毛”。

“可以说,那里就是义乌市场最原始的雏形。”吴象水回忆1982年初,在义乌县城稠城湖清门街上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经营小五金、小针织、小玩具、小塑料等的小商品市场。这个市场当时有个体摊贩462户,手提拎包出售商品的有150多人,集市日平均上市人数上万人次,日成交额在3万元以上。

亲眼目睹了义乌市场最初萌芽的吴象水撰写了题为《小商品买卖有了新渠道》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1982年11月5日发表在《浙江日报》第二版头条位置,这是我国媒体第一次关注当时尚未形成大气候的义乌小百货市场(也称小商品市场),这一年也成为义乌市场元年。

1984年,义乌市场开始纳税和收管理费,一些义乌农民开始“洗脚离田”,从诸暨批发袜子、开丝米服装,到广东、下沙等地贩来电子表等小商品卖,市场也开始有了模样,慢慢兴旺起来。1995年,小商品博览会启幕,让世界了解了义乌;2002年5月9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义乌传奇渗透到资本领域。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义乌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是继国家设立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的又一个综合改革试点,是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也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

短短的几十年,义乌从“马路市场”一跃成为“华夏第一市”。如今,义乌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是全球最大日用消费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中国最为重要的商品出口基地。与此同时,义乌也是国内最大的网络商品供应基地,全国75%的日用百货类网货直接间接来自义乌。市场汇集了20余万家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的180万种商品。商品出口到219个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

2014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义乌时,当地的老商户向其赠送了创业时期用过的拨浪鼓。李克强接过拨浪鼓摇了摇说,他知道义乌人创业初期鸡毛换糖,摇着拨浪鼓走天下的历史。义乌小商品是中国的名片。

心系发展

自第一次报道义乌市场以后,吴象水一发而不可收,时刻关注义乌市场的兴衰起伏,他在媒体上就市场发展的前瞻性问题进行深入钻研发文2000多篇。近年来,吴象水一方面在全国积极推广义乌模式的小商品批发项目,另一方面更是深入思考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未来。

由于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发展、环境不断变化,我国商品市场发展的背后也隐现出危机。“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现在正处在发展的转型期,处在前进中的拐点,保持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共同发展的道路十分艰难,必须要有爬坡过坎儿的思想准备,必须实施多途径的突围。”吴象水说,他认为低成本竞争正逐步走进死胡同。低成本竞争本身无生命力,加上低成本后面挥之不去的假冒伪劣,使商业利润越挤越少,只能从降低商品质量上打主意,寻找利润空间,这么搞下去的话只能做鸟兽散。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是异地市场抢占销售份额,目前全国挂义乌牌子的市场已达130多个,仅广东和山东就有20多家。义乌对此也缺乏有效的监管办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国家有关部门应负起这个责任。

在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之后,义乌市场的成功模式被多地模仿,在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常常有各地来参观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者观摩与取经。近几年,多地风涌云起地效仿义乌,建立当地的商品批发市场,但是能够成功的不多,特别是受“电商”的冲击,一些挂义乌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门可罗雀,摊位没有生意,连开门都懒得开,造成了大资源的浪费。

吴象水提醒各地市场投资者需谨慎,毕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有优秀的商业人才和企业来支撑,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大,一些地方无法复制。

“义乌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小商品市场航母,离不开其特定的成长环境。义乌有一个适合市场孕育发展的小环境,义乌国际商贸城是小水塘里养出的大鱼,是小环境造就的大市场。”吴象水说。

那么,时至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小商品市场是否还有其生存意义呢?在吴象水看来,小商品批发市场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一定要结合发展。要双管齐下,在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小商品市场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实体市场,它提供了城市普通消费者的现实样品。”

对于义乌市场的突围之路,吴象水认为,各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一是小商品贸易要树品牌,小商品贸易是义乌传统优势,要继续提升竞争力。7万多经营户们十分珍惜这个市场,大家都希望市场长久兴旺下去。对此,政府要注重引导,不能走低成本竞争之路,要走薄利多销的低价格竞争之路。要鼓励企业创牌,更要鼓励成千上万微小企业回归,扶植微小企业成长,放水养鱼,企贸联动。同时市场内要规范摊位买卖、租赁行为,用行政手段控制炒摊现象,千方百计降低经营成本。要放下架子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政府多做,做好服务工作。

二要向大商品贸易发展。小商品为主导的大市场模式必须突破,大市场应该让大商品参与支撑,大小商品要一起上。办好该市城西生产资料市场是义乌进入大商品交易时代的关键。但在义乌的决策中应看到,义乌不是大宗商品的原产地,物流网络目前还不适应大商品的大进大出,要做到商品进得来出得去、货畅其流不是易事。大宗商品销售半径不大,客商到厂家订货多于到市场订货。大宗商品特别是生产资料类商品,各地市场体系发育都较完备,要让客户选择义乌市场难度也很大。市场搞得过大,招商引凤工作也有难度,如果一旦摊位空置、人气不足,市场就难再激活。走大商品大市场这条路必定会有很大风险,决策者必须要有充分思想准备,开弓没有回头箭。

三是电子商务要做活。吴象水认为,义乌市场的电子商务起步并不算晚,且通过政府倡导和培训,已显“义乌购”强劲势头,继续抓下去,过去义乌在电子商务赛场上的失分完全可以拿回来。义乌有自己的优势,有实体市场支撑,有高校引领,众多的“电商”正在成长,完全有可能做大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传统经营模式和庞大的电子商务平台相结合,这是义乌的优势。

正因为他对小商品市场的执着关怀,也由于他对于其发展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吴象水被聘为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招商运营策划专家。为了让更多的人为小商品市场的未来出谋划策,吴象水表示,“铁肩担道义”,自己愿尽最大的努力。

关键词:吴象水,市场投资者,小商品博览会,义乌市场,推动者,市场体系,电商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