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碧水蓝天打造“一带一路”排头兵
乌鲁木齐园林景观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摄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时的重要论断(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指出),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新疆乌鲁木齐市近年来大力实施“煤改气”、“蓝天工程”等环境整治工程,2001年,乌鲁木齐还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2014年,乌鲁木齐市空气优良天数达310天,优良率达85%,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水平为“中上”。 在乌鲁木齐市民的印象里,过去由于以煤为主要燃料,城市里耸立着大烟囱、冬季的天空中常常有一个“黑盖子”、天是灰的,雪是黑的,皮鞋穿一天就要擦,衬衫穿一天就要洗。 “在大气污染治理上,我们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有这种精神和意识,这件事情肯定做不成。”自治区党委常委、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朱海仑表达了当时治污的难处。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治理乌鲁木齐大气污染,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要求4~5年时间把乌鲁木齐大气治理好。“一年中6个月冬天要供暖,这期间不能改,只剩6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急,怎么改,什么步骤,在我们2012年开始干的时候,甚至还没有统一思想”。 改造过程涉及城市供热体制重大调整和多方利益,坑口煤矿的煤卖几十元一吨,运到乌鲁木齐也才一二百元左右。燃煤供暖比天然气供暖便宜很多,哪个单位先改,哪个单位后改,前后成本差距很大。对此,政府痛下决心,朱海仑就是一句话:“一年内所有锅炉都必须‘煤改气’。一年内改,时间紧、任务急、但难度小;分几年改,时间长、容易拖拉,难度反而大。对于这种事情,就要快刀斩乱麻,一年内全部改,不给时间推诿和扯皮。” 乌鲁木齐“煤改气”工程于2012年4月启动,6个月的时间里,乌鲁木齐拆除了1.7万台燃煤锅炉,新建了710台1.18万蒸吨天然气锅炉,主城区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达1.67亿平方米,中心城区实现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朱海仑说:“这6个月里,从市领导到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同志,都是‘5加2’,‘白加黑’,遇到突击任务时,更是‘吃3睡5干16’,没有一丝懈怠。” 乌鲁木齐市景观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摄 五年来,乌鲁木齐市先后筹措454亿元,实施126个重点治理项目,建立了“治、气、搬、停、限、控”多措并举的治理机制,5年来累计减少燃煤消耗1200万吨,累计减排污染物23.9万吨,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例如“治”,乌鲁木齐在建立的治理机制中,“八个一律”可谓“铁律”,即:在城市南北主要风道上一律不安排工业排污企业;所有工业企业一律采取最严格环保措施;所有新建建筑一律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所有工业企业一律不得保留和新建自备电厂;所有进入主城区的机动车一律达到环保排放标准;所有燃煤供热设施一律改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所有中心城区污染企业一律限期关停或搬迁;所有企业一律实行最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同时,乌鲁木齐市还实行电厂关停减排措施,强力推进黄标车限行和淘汰措施。 据悉,今年,乌鲁木齐市仍在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投资70亿元,实施14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作,落实联防联控措施,继续加大“工业、供热、扬尘、尾气”污染治理力度,推进米东区等重点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 如今走在乌鲁木齐的道路上,天空碧蓝如洗,朵朵白云相映成趣,极目远眺,天山山脉清晰可见。这篇丝绸之路上“优美的牧场”逐渐恢复了蓝天绿水,作为“一带一路”的排头兵,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 点击进入专题 |
关键词:蓝天工程,淘汰措施,碧水蓝天,乌鲁木齐市民,清洁能源,网记者,铁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