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20星中国创亚洲纪录 多星发射技术仅次美俄

来源: 人民网-环球时报 作者: 2015-09-21 08:28: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国长征六号新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20日上午7时01分,中国长征六号新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此次“一箭20星”的发射任务不仅创造了国内单次发射卫星数量之最,同时也改写了2008年印度“一箭10星”的亚洲纪录,标志着中国掌握的多星发射技术仅次于美俄。那么究竟是什么诱惑各国纷纷参与到“一箭多星”的竞争中呢?

“一箭多星”竞争激烈

一名航天相关领域的专家2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箭多星”可以充分利用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余量,经济便捷地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为卫星发射服务提供多种选择模式,对微小卫星的发展而言尤其重要。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多颗卫星,按入轨模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把一批卫星送入基本相同的轨道,当火箭抵达预定轨道后,所有的卫星就像天女散花一样被释放出去。另一类则是把多颗卫星分别送入不同参数的轨道,通常需要专门的分配器。

据介绍,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和组织并不多,仅有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中国和印度。目前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竞争相当激烈,2013年11月19日,美国创造了“一箭29星”的世界纪录,仅仅两天后,俄罗斯用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将32颗微型卫星送入轨道,刷新了美国的纪录。目前“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仍由俄罗斯保持——2014年6月发射的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实现“一箭37星”。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首次实现“一箭三星”发射,后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曾多次开展“一箭多星”的国内国际发射任务。2013年,中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一号”对地观测卫星和其他3颗卫星分别送入不同轨道,实现 “一箭四星”发射。印度则于2007年完成“一箭四星”,并在2008年实现“一箭10星”,创造了当时的亚洲纪录。

“天女散花”不容易

长征六号火箭此次发射采用“天女散花”的方式释放众多小卫星。该火箭副总设计师周遇仁透露,光是要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内安置下20颗小卫星就相当不容易。他介绍说,这些卫星被分成3层,像金字塔般分别排列。最底层安放5颗主星,其中2颗主星各自抱着2颗子星;中间层有4颗主星,其中1颗主星的怀中抱着5颗子星,最上面一层则是1颗主星抱着1颗子星。周遇仁承认,由于中国微小卫星发射尚未形成统一的接口标准,给星箭协调带来极大的不便,“我们在这方面还有不少改进的空间”。长征六号火箭主任设计师张晓东透露,中国火箭的集成化多星发射装置还在不断地改进中,未来它可满足数十颗标准化小卫星的发射需求。

对于“天女散花”这种释放方式,还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是防止大量卫星释放时的碰撞问题。张晓东介绍说,这次新火箭创造性地采用支承舱+多星分配器的布局方式,确保卫星分离速度、方向各不相同,保证分离的安全性。10颗主星按照一、二、三层依次释放,第三层的5颗主星分2次释放,另外10颗子星择机释放。此外,火箭末级还可以高精度调姿和实现正推轨道控制,这在国内运载火箭中尚属首次,也给多星分离轨道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各国瞄准小卫星发射市场

此次长征六号火箭搭载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研制的开拓一号、希望二号、天拓三号、纳星二号、皮星二号、紫丁香二号等20颗微小卫星,其中个头最大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开拓一号卫星,约100公斤,最迷你的子星只有几十克,比一部小手机还小。

近年来各国纷纷加入“一箭多星”竞争中,目的并非完全是为炫耀火箭技术,更多是争夺市场这块“大蛋糕”。目前,卫星研制小型化、模块化、集成化是国际卫星研制的基本趋势之一。接受采访的航天专家表示,鉴于卫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私人公司、大学等机构也有意参与卫星研制,其中技术门槛低的微小卫星备受青睐。与大卫星相比,单颗小卫星的功能相对较低,但用多颗小卫星组合起来合作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性价比可能更高。

然而摆在小卫星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单独发射的成本过高。“一箭多星”能分摊发射成本,这为小卫星的高速发展摆平了最后一道障碍。每次发射的卫星数量越多,单颗卫星的花费就越低,如果有批量化运载火箭的订单,火箭的研制成本还会更低。此外,由于发射低轨卫星的运载火箭比高轨卫星的火箭便宜,而小卫星一般采用500公里以下高度的轨道,这也为进一步降低小卫星的发射成本指明了方向。(杨蕾、马俊)

关键词:分离速度,一箭多星,发射技术,发射卫星,技术门槛,主星,对地观测卫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