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气圆了500万人“蓝天梦”
原标题:煤改气圆了500万人“蓝天梦” □ 本报记者 张媛 八月夏末,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心的红山上抬眼四望,天空清澈如洗,雪山清晰可见,整个城市如画美景尽收眼底。 蓝天白云,红日雪山,点缀着乌鲁木齐人的日常生活。然而,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天天看到蓝天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几乎是一种奢望。 “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作为一个三面环山的“冬窝子”,千百年来,它曾为在此定居的牧民遮挡风雪。然而,随着科技进步,一公里厚的逆温层,狭长的地势,上万台大小锅炉,长达六个月的采暖期,带来的却是“暗无天日”的噩梦。 “过去天上会落煤渣子,太阳永远是雾蒙蒙的,雪落在地上第二天就会变黑,白衬衣冬天最多穿半天,出门即便戴口罩,鼻孔也是黑的……”站在湛蓝天空下,华源热力公司总经理彭军回忆着过去空气污染严重的乌鲁木齐,像在说一个久远的过去。 实际上,乌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效,最主要原因在于实施“煤改气”工程,彻底改变了燃煤型城市能源结构。而这,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 “早在1999年乌鲁木齐就开始拆小锅炉,治理大气污染,结果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减量跟不上增量。”自治区党委常委、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朱海仑介绍说,“后来,听取各方面意见,总结过去20年乌市开展‘蓝天工程’的经验教训,我们最后决定一年完成乌市‘煤改气’工程。” 之所以选择一年为期,乌市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要让方方面面,不管哪个行业哪个单位都不能不改,彻底断了它们的念头。”朱海仑斩钉截铁地说。 时至今日,回忆当初的这个决定,朱海仑仍心有余悸:“这是我一生中做的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一件事。” 这是不留后路的背水一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一个炸掉“铁老大”的烟囱后,乌鲁木齐“煤改气”工程全面铺开:2012年至2013年累计投入258亿元,拆除大小燃煤锅炉1.7万余个,新建燃气锅炉960台、1.84万蒸吨,铺设燃气管网250公里,彻底改变了以燃煤为主的供热方式,乌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气化城市。 同时,乌鲁木齐市推进周边“五大电厂”关停改造,其中苇湖梁电厂已关停,其余四大电厂实现冬季减半发电,并关停企业自备电厂9个;制定中心城区污染企业搬迁计划,2013年完成55加污染企业搬迁关停、出城入园,2014年全面提升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完成5个重点治理项目,组织推进中心城区3加污染企业搬迁工作;截至2015年上半年,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2.05万辆。 通过推进“煤改气”工程、“五大电厂”关停改造,污染企业搬迁等一系列治理措施,乌鲁木齐减少排放23.9万吨,其中减排烟尘3.1万吨、二氧化硫15万吨、氮氧化物5.8万吨,减少燃煤消耗1200万吨。 如今的乌鲁木齐,天蓝了,雪白了,老人有笑脸了,孩子敢玩雪了,大人能穿白衬衣了,再也不用戴口罩了。 “‘煤改气’工程如期完工,赢得了全市人民的拥护。统计局调查显示,满意度高达96%,是历来群众满意度调查最高的一次。”遥望着远处的博格达峰,朱海仑自豪地说。 2014年乌鲁木齐市优良天气达到310天,优良率达85%,达标天数比2010年增加44天,在74个重点监控城市排名持续上升,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突破。 500万乌市人作了多年的“蓝天梦”终于实现了! 接下来,朱海仑说,乌市人正在抓紧实现中国梦。“拿出实施‘煤改气’工程时的精神和作风,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很快实现”! (来源:法制日报) |
关键词:乌鲁木齐,落煤,蓝天工程,蓝天白云,蓝天梦,污染企业,煤改气,乌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