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话抗战时的洛阳保卫战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2015-09-13 19:09: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原标题:重话抗战时的洛阳保卫战

新华网郑州9月13日电(记者马意翀)“在每次激战不得逞时,即放毒气,前后竟有六次之多。”“我各阵地均失而复得者数次,我军师直属部队均行增援厮杀浴血苦战。”——-《洛阳县志》摘录

一页页发黄的档案,详尽记录了71年前驻守古都洛阳的中国守军,舍命抗击日本侵略者异常激烈的战况……翻开一摞摞资料,曾经的枪林弹雨仿佛扑面而来:1944年5月,1.8万余中国守军官兵,苦战洛阳21天,仅2000多人突围而出……

时值抗战胜利70周年,记者探访洛阳市档案局,采访多位年逾九旬的抗战老兵,从一件件珍贵的档案资料,以及亲历者和老兵们的口述中,感受到了当年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军人浴血杀敌的悲壮……

沿黄河布防

“我叫郑重威,我父亲叫郑耀初,原在南京中央军校任教官。”时至今日,郑老对71年前在洛阳的经历依然记忆如新。当年,其父亲曾在中央军校洛阳军分校任上校主任教官。

古城洛阳,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洛阳龙门东山和西山,绿树丛林中掩映着一座座奇怪的圆形建筑,有着斑驳的纹路、粗犷的外表。据介绍,这些建筑便是抗战时留下的碉堡。在洛阳,这样的碉堡不下几十个,分布在龙门、新安、孟津一带,沿黄河南岸一字排开。在一些碉堡外面,还可依稀看到弹痕。

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中央政府曾与德国进行军事合作,期间蒋介石先后聘用过几名德国军事顾问。1936年,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正式担任蒋介石的军事总顾问,他向蒋介石建议,若日本对华发动军事攻击,会从黄河以北向南推移,所以要在黄河沿线修筑一道永久性防御工事。

“在洛阳军分校时,父亲接到上级命令,负责在黄河南岸修建几百座碉堡和联络坑道的国防工事,抗击日军入侵。”据郑重威老人回忆,“1942年,陈诚、蒋经国到洛阳巡视国防工事,认为工程布局严密、坚固合理……”

据了解,当时修建的碉堡分大小两种:大碉堡里面有钢筋作为支撑,然后用混凝土浇灌而成;小碉堡里面则没有钢筋;碉堡一部分在地上,一部分埋在地下;碉堡壁的厚度为60厘米左右,用水泥和石子整体浇灌而成,不仅能抵挡子弹,还能抵挡手榴弹和炮弹。碉堡之间用战壕连接起来,前面还有铁丝网,整个防线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屏障。

郑老告诉记者,后来他的父亲被调到巩洛警备司令部,任高射炮部队少将指挥官,驻扎在巩义市,负责两个兵工厂的防空任务。

喋血孤城

“1944年4月初的一天,日本飞机突然轰炸了洛阳电厂,炸毁了我们的家,我两个弟弟也被炸身亡……日军绕道先占领了郑州,再向西进攻洛阳,在洛阳龙门曾被防御工事阻遏一段时间。”郑老回忆。

1943年秋到1944年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为了挽救其灭亡的命运,1944年3月,日军制订了“一号作战计划”(史称:豫湘桂战役),旨在打通中国东北到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

史料记载,以夺取洛阳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河南战役,是豫湘桂战役的第一阶段。中国军队制定了“以弱势兵力守卫洛阳城吸引日军大部队,其他中国部队在外迂回对攻击洛阳的敌军实施反包围并一举歼灭日军”的战略计划,史称河南会战。

然而,面对总兵力数倍于我军,同时以飞机、坦克掩护的日军,装备落后的中国1.8万余洛阳守军,虽有坚固防线为依托,却未能挡住日军的猛烈攻势。《洛阳县志》等史料,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惨烈战况——

“(1944年5月)十二日拂晓敌继续增加,在飞机九架炮五十余门掩护下再兴攻击……我各级预队已先后增入逆袭,终以(日军)突入之战车不下六十余辆又(我军)无兵可增援……再战十时六十四师伤亡过重……”

据档案局的研究人员介绍,由于识破了中方战略意图,日军从山西境内调集部队,伺机南渡黄河对中国军队形成夹击之势,洛阳不幸成为被日军死死包围的孤城。保卫战中,中国广大官兵几乎是以血肉之躯,来对抗日军的装甲部队,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气概。

“(中国)军直属部队亦悉数增加血战侵入西南角之敌……四时许东北及西北两运动场附近均发生激烈巷战,五时侵入之敌约万余战车达五十余辆并继续增加……全城陷于混战……”

“一枪撂倒了一个鬼子”

在洛阳市档案局同志的帮助下,记者先后来到洛阳伊川县、宜阳县,采访了两位年逾九旬的抗战老兵。从老人们的言语中,依稀可见当年战况的艰苦和中国守军的顽强。

现年93岁的抗战老兵罗铭耀,生在中医世家,是黄埔军校17期步兵科学员。20岁毕业后,他被分到了第十五军从事辎重后勤工作。1944年,正是第十五军防御洛阳。

“日本飞机不断对我方阵地进行袭扰,防空警报响着不停,飞机飞得可低,也就两层楼那么高,飞机上坐两个人,一人开飞机,一人拿机关枪扫射,我的好多同学都受伤了,有一次一个炸弹就在我身边炸了,把我头都埋进土堆里去了。”

罗铭耀老人回忆,1944年5月,他们连队全部在洛阳城西北布防。“日本人有飞机大炮坦克等,武器比我们的好……”

罗老告诉记者,日军攻城前,往往用扩音器喊着让我们投降。“第十五军的官兵大多是豫西人,我们都很清楚保卫洛阳就是保卫家乡。”

他告诉记者,因为战况惨烈、兵员严重不足,自己所在的直属辎重团后来也全部发枪作为步兵。“一场激战后,我看到两个日本兵在洛阳城里耀武扬威,于是在附近隐蔽的阵地中端起步枪,瞄准了其中一个日本兵的脑袋,一枪就撂倒了他,另一个鬼子吓得扭头就逃……”说起消灭鬼子的经历,罗老高兴得比划着双手。

不过,战况却十分惨烈。“后来弹药粮食都消耗完了,援军还是不到,都被日本人给挡在路上了。汉奸在洛阳城内到处纵火搞破坏……仗真是没法打了……”

史料记载,战至第21日晚间,城内守军接到命令,由原地渡过洛河向南部突围。“我们边打边走……经过艰难跋涉来到内乡……就剩下了两千多人……”罗老道。

“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

“洛阳保卫战时,我在15军的军乐队任小号手。”在河南宜阳县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今年90岁的闫敬土老先生。

“日本鬼子的炮弹一排排的炸在城内,早上天不亮,就听见大炮轰响;天上还有日本飞机围着转圈,地上有鬼子的坦克。我们装备没法跟日本人比,援军也迟迟不到,打着打着就被鬼子赶进洛阳城里。”闫老对记者说。

他告诉记者,当时子弹供应不上,军乐队的30多个人就开始搬子弹,很多战友牺牲了,“一箱箱地把子弹往前线搬,到最后一天的下午三四点左右,前面长官说不行了……”

“日本人坦克上的机枪一扫,身边几个战友都倒下了……人倒了一排。”闫老告诉记者,虽然洛阳已明显守不住了,但是战友依然勇敢抵抗,用步枪与手榴弹迟滞日军进攻。他回忆,战友的、鬼子的尸体,在沙包工事前“堆积如山”。

“我从洛阳东大街跑到了洛阳城墙根,还活着的战友们解下绑腿,拧成一股绳,相互帮着爬过5米多高的城墙,游过2米多深的护城河,向南突围。”他告诉记者,那时天色已晚,日军照明弹把地上照的跟白昼一样,敌人机枪射出的子弹在身边嗖嗖作响。

“跑出去没多远,我的左腿中弹了……血流不止,赶紧趴在附近的沟里面简单包扎一下……”闫老指着左腿膝盖边的一处凹痕说道。

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地上趴着足有两个钟头;天一亮,附近除了战友的尸体,只有他一个活人。忍着剧痛,他爬到了战场附近的一个村子旁边,被好心的老乡发现,赶紧把军服脱掉换了一身老百姓的衣服,后来找人把腿上的子弹挖出来,将伤口包扎后还休养了一阵。“我很感谢救我的老乡,要让鬼子发现,肯定没命呢。”

“我一直到现在都恨死日本侵略者……那时跟我在军乐团还有两个老乡,突围时跑乱了。后来我去他们家问过,他俩没有回来,全死在洛阳城里了。”闫老抹着眼睛说道。

由于城市发展,如今洛阳城中,当年洛阳保卫战的遗迹已寥寥无几:据洛阳档案局的研究人员介绍,九龙台附近的基督教堂,曾是战地医院;北窑的铁路桥,当时是防守阵地;东大街与南大街,残存一段四五米长的老城墙,这是中国守军突围的地方;西关,当年城垣被突破的地方;在洛浦公园附近、洛河岸边有两截残桥,当年为了阻止日军前进,中国守军忍痛将其炸毁……

在这和平年代的祥和氛围里,回看洛阳保卫战,中国军人的浴血苦战的抵抗精神,仍让人肃然起敬。

(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抗战老兵,豫湘桂战役,洛阳龙门,日军,中国部队,抗战胜利,碉堡,装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