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部影城国际艺术节 量身定做“生长式”策展
中国网9月10日讯 自7月始,如火如荼进行中的首届“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国际艺术节”为西北人民带去了艺术的热力。 本次展览以艺术现场的形式展现了一种“生长式”的策展模式。艺术家根据场地空间和地域人文出发进行“量身定做”,每一件作品与空间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作品宛如从公共空间中“生长”出来。 班学俭---《搜索》 这首先体现在其“空间艺术”的创作中。在这个无墙的艺术空间中,作品创作打破了艺术与自然的界限,每一件艺术作品突破空间并融入自然。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筑城》、《凤凰重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虽然体量巨大,但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但其力量的核心却绝非物质性,而是作品背后的精神性和文化性。面对作品,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促使我们重新严肃地审视宇宙和生命的意义。 丁浩---《筑城》 这种“生长式”还表现在,创作本身都足具公众参与性。参展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艺术家群体,公众也作为艺术创作者直接介入创作,和艺术家进行对话和作品进行互动,而作品的产生又立足于开放的空间,也就是在公共的主导下产生的,作品是在公共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因此,这种“生长式”公众性让艺术以更低的姿态进入公共视野。 梅兰妮·玛可露---《蒲公英》 本次展览的青年艺术孵化项目也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数所专业院校青年艺术家参加,发掘艺术新人,记录当下年轻人的独立思考和创作。对于“爱做梦”的青年们来说,机械生产的冰冷、电子讯息的直白便捷攻破不了他们诗意幻想的领地,反而成为其放飞臆想的思源。这种“逾越了抽象与具象、表现与再现、现实与超现实的边界”的自由表达,使他们的艺术获得了一种深度和厚度。当代艺术最根本的就在于对社会、文化、历史、艺术乃至政治等多个现实层面的思考和表达,这也是其当代性之所在。因此,没有什么比公共艺术的创作更能直接的体现当代艺术的本质与力量。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生长式”模式的体现--艺术随时代而“生长”。 王强---《生活的高原》 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公共艺术在赋予城市空间灵魂的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富有文化内涵及趣味的生活环境。作品从架上走向了公众与自然,以其更具有参与性的特点成为人和环境不可缺少的交流媒介。艺术创作并不是艺术家个人独自表达,在加上公众的参与及诠释后,使作品与外在世界产生关联并造就其意义。人、作品、空间的互动和谐成为艺术家探讨的重点。公共艺术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更应注重与公众的参与性,作品的公共性与创造性,让公众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艺术中来。公共艺术,越来越成为一种与社会互动的艺术。这也恰好是首届“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国际艺术节”又一鲜明的特点--互动性强。如《蜗牛》、《云》等作品,融进日常生活环境,并带入功能性设计,在欣赏之余还可以参与互动游戏,奇巧的植入原有空间环境,让观众感觉到艺术是温柔而生动地进入他们的生活。这些作品把艺术家的个人艺术表达展现在公共空间中,以开放和互动给观众带来鲜明的感受。 王荣---《风中之光》 首届“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国际艺术节”以六十余件作品及其丰富的现场活动,希望带动西北公共艺术的发展,为西北人民带去美的洗礼。让艺术之树扎根黄土地、并茁壮生长。(伍策 霍文第 何晶晶) |
关键词:生长,艺术节,策展,宁夏大学,生长式,公共艺术,蜗牛,搜索,筑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