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同心架起人才“天路”
编者按 日前,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近年来,从雪域高原到大漠边疆,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成绩,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教育改革发展,本报今起推出“守望相助——关注民族教育发展特别报道”,陆续报道一批地区和学校的好做法。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张滢 顿珠的节奏和一般的拉萨人不太一样。工作日,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拨打顿珠的手机,很难接通。这段时间,他不是在时刻关注股市行情、为投资者提供咨询建议,就是在跟预备上市的西藏企业负责人沟通,还要为上市公司提供金融服务。 顿珠是西藏“中国中投证券”拉萨营业部的总经理,今年刚满45岁。在他看来,自己的高效率,是多年的内地学习、工作、生活养成的。而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党和国家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专门实施的“内地西藏班”政策。受惠于这一政策,当年15岁的他走出西藏,成了首批内地西藏班学生。 今年是内地西藏班办学30周年,顿珠非常感慨:“内地西藏班不仅仅影响了我们这些毕业生个人的命运,更是给西藏带来了深刻影响。” 如今,像顿珠一样从内地西藏班毕业的藏族学生已数以万计。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有关数据,截至目前,内地西藏班已累计为西藏培养输送了中专和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3万余名。正如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马升昌所说:“内地西藏班是中国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新时期中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成果。” 一声号角,将命运的锁打破 “如果没有内地西藏班,我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顿珠轻轻一句话,道出了自己曾经所处的艰苦环境。 顿珠来自阿里,西藏地理位置最偏远、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人称“西藏的西藏”。有关资料显示,1953年,阿里刚有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小学——阿里地区小学。19年后,也就是1972年,地区第一所初中——阿里地区中学姗姗来迟。小时候,顿珠也曾听家里人说起,地区中学刚成立时,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还是用小学教材教学。直到1985年,该校开办高中班,成为全日制完全中学,阿里的学生才有了上高中的机会。 顿珠的父亲才旦欧珠和母亲边巴是幸运的。上世纪60年代,出身农牧奴家庭、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们,被选派到位于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学习,成了同班同学。完成5年学业后,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了有文化、有知识、价值观端正的优秀青年。 然而在当时,这种幸运,也只是幸运而已。1981年,他们的孩子顿珠走进地区最好的小学——阿里地区小学的课堂时,阿里的教育水平并没有多大改善。老师上课常常是僵硬地把课本从前读到后,又从后读到前,顿珠听不懂,加上贪玩总开小差,一到三年级,除了藏文偶尔及格外,几乎所有功课都挂红灯,眼看小学都毕不了业…… 1983年,父母下了狠心,把顿珠送到湖北武汉的姑妈家管教一年。姑父从驻藏部队转业后,一直在武汉大学工作,顿珠也得以在武汉大学附属小学读了一年书。1984年,返回阿里的顿珠让所有人惊讶:他居然成了班里的尖子生!性格外向的他,还通过和汉族同学交往,汉语水平突飞猛进。 走出去,方知世界之大。内地读书的经历,向顿珠敞开了一片从未见过的天地,让他心生渴望,时时望着南方飘来的云发呆。 顿珠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苦思冥想的时候,党和国家的一个宏大举措正酝酿开启—— 1984年9月,全国第一次援藏工作会议后,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赴西藏考察时提出:“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在内地一些省、市帮助西藏培养人才。”很快,中共中央印发22号文件,决定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举办西藏班。同年底,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教委把开办西藏班的任务交给了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内地16个省、市。 按照计划,从那以后较长时间内,内地西藏初中班每年将从西藏招收小学毕业生1300名。这些学生经4年学习后,大部分进入中专,还有一部分升入高中就读。从1992年起,每年不但有近千名藏族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回到西藏参加四化建设,而且还有近300名藏族高中毕业生考入大学深造。 1985年,第一届内地西藏班招生大幕拉开。招考中,跳级毕业的顿珠拼尽全力,以阿里地区第三名的成绩被山西大学附属中学西藏班录取,成为首批内地西藏班学生。 怎么对西藏,就怎么对西藏的孩子 从阿里先坐敞篷卡车,再坐火车,辗转新疆、甘肃、陕西……1985年秋,顿珠和其他三十几个孩子一起,晃晃悠悠历经半个多月终于来到学校所在地——山西太原。 迎接他们的是班主任郭贵秋。郭贵秋那年42岁,刚从辽宁省朝阳市一所重点中学调到太原。学校看她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普通话标准,又是党员,就让她带第一批西藏班。 “郭老师就和我的阿妈一样!”在顿珠看来,不只是郭老师,所有教过西藏班的老师,都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对待学生:学生有任何事情,第一时间就找老师。学生生病去医院,老师一定全陪,还常常自己掏钱给学生买营养品。逢年过节,尤其每年的藏历新年总是和汉族的农历新年时间差不多,老师一定陪在学生左右,举办各式各样的欢庆活动。 在内地西藏班,像郭贵秋一样的老师数不胜数。他们有个共同的外号,叫做——“24365”,意思是手机24小时开机,365天待命。他们心里都藏着这么一句话:“西藏班老师的态度,就是这个社会对西藏的态度最直观的映射。”直白点说,就是老师怎么对学生,学生就怎么理解这个世界、这个国家。 老师们的付出,只是国家和各省市对内地西藏班孩子们投入大量人、财、物的其中一个方面。按照规定,西藏班的学生享受着国家的特殊政策,入学后的衣、食、住、行,包括看病等各项费用都由国家供给。西藏班、校的教师除藏语文和生活管理教师由西藏派出外,其他全由当地择优配备。教职工工资和教学经费等全部由分担办学的省市支付…… 30年,足以承载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然而,30年来,内地西藏班获得的重视却有增无减。除了中央财政安排2.22亿元一次性基建和图书仪器设备补助经费外,上海市投入1.75亿元,新建了上海行政管理学校西藏班,改扩建了上海共康中学;江苏省投入1.4亿元,新建了常州西藏中学,改扩建了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湖北省投入2.5亿元,新建了武汉西藏中学;陕西省投入1.87亿元,新建了西安浐灞一中……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大,各地对内地西藏班的支持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就西藏班教育体系调整而言,从稳定初中班招生,到开启高中、中专招生、一类高中插班就读试点,再到高中、中职扩招;就学制调整而言,从最初的初中4年(含预科)、高中3年或中专3年,到改在高中设置预科,再到2014年重启初中预科实验……30年来,内地西藏班的教育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在变化中求突破。 回想自己20多年带西藏班的经历,郭贵秋对一个小细节至今印象仍很深。有一年,学校给假期返家的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让学生问问家长对共产党的看法。牧区的学生回来告诉老师,父母没有不说“共产党好”的。“孩子们非常淳朴,不会说假话。现在家里有地有牧场,孩子在内地上学吃得好、学得好,以后又能有个好前途,家长当然对党和国家有信心。” 给自己勇气,闯出更精彩的人生 到西藏班上学的孩子,都是西藏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到了内地,总有一些孩子因为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掉队。 “孩子们很刻苦。我们从基础补起,再一点点教他们掌握方法。只要真学进去了,提高得就很快。”郭贵秋从不对孩子们失去信心。 通过教这班孩子,郭贵秋对当时西藏教育的情况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西藏,尤其是阿里的基础教育太薄弱了!改变小部分孩子还是不够,关键是通过他们去影响更多的孩子。” 郭贵秋的忧心不是没有道理。1989年第一批内地西藏班统一中考,郭贵秋带的是全部招收阿里孩子的班级,班上只有两名学生考上了高中,成绩排名第三的顿珠听从了父亲的建议,“上中专,早点赚工资”,阴差阳错去了江苏句容农校学畜牧兽医专业。 没上高中,乐观的顿珠并没有气馁。农校的条件好,老师教得好,他和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学校。 3年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1992年,顿珠中专毕业,再次以前三名的成绩回到西藏,被分配到自治区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工作。 药厂生产疫苗,要用到动物提取物。大出顿珠意料的是,厂里给他分配的工种是在车间剁肉,“纯粹是力气活”。而一些连学都没上过的同事,却在实验室里做着技术性工作。 半年后,情况仍然没有改观。他找厂长交流,想换个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厂长却笑他“年轻气盛”。顿珠不服气,下决心离开药厂。 晚上,他玩命加班,只为了提前完成第二天的工作。白天,他去父亲的单位,学习当时还没有普及的计算机,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金融、财会方面的知识。 内地西藏班学习的底子还在,他越学越有信心。半年后,顿珠偶然在《拉萨晚报》上看到西藏自治区信托投资公司的招聘启事,“他们要的是既懂金融财会又会用计算机的人。这不就是我吗?”瞒着父亲,顿珠从药厂辞职,参加了招聘考试并被顺利录取,一脚跨进了证券行业。 1995年,公司在上海成立营业部,顿珠在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只身被派往上海,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个藏族“红马甲”。10多年间,他辗转杭州、成都多地为公司开拓业务,积累了丰富经验。2011年,年届不惑且在公司身居高位的他,又干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跳槽。经过新一轮的投简历、面试,他加盟西藏“中国中投证券”,来到现在的岗位。 从国企到央企,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顿珠的职业生涯,让一辈子在体制里生存的父母看得目瞪口呆。而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源于内地读书、生活的经历,给了他改变的勇气和力量。 不只是坚守,更谋求改变 按照昌都市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吴应海的说法,30年来,“西藏老百姓对内地西藏班的态度经历了从不了解到逐步了解再到向往”的过程。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晓蓉每到藏区进行田野调查,必定会听到牧民提起内地西藏班:“哪家的孩子能到内地读书是一种光荣,全村、全家都要隆重欢送他们。” 内地西藏班在提升西藏本地群众对教育的热情上,起到了惊人的作用。站在更宏大的视角,人们会发现,内地西藏班只是一直默默而坚定地行使着自己最原初的历史使命——为西藏培养人才。 如果说,壮美的山川、灿烂的文化是自然给予西藏的馈赠,那么,内地西藏班就是祖国母亲给予西藏最珍贵的馈赠之一。在帮助西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一问题上,30年来,国家的决心从未动摇。 西藏第一个医学外科博士,留学芬兰的西藏大学第一个环境学女博士,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发表主题演讲的藏英同声传译,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布达拉宫二期修复工程师……这一个个令西藏扬眉吐气的孩子,都出自内地西藏班。 而且很奇怪的而又很自然的是,这些西藏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坐标始终牢牢定位在家乡。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这是林芝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门巴族女教师格桑德吉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时,组委会给予她的颁奖词。而她,就先后毕业于岳阳一中、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内地西藏班。 教育部民族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国22个省市共有17所初中、68所高中、48所中职学校举办内地西藏班,年招生计划分别为初中1500人、高中3000人、中职3000人,在校生达2.1万人。 如今的西藏,早已不再是那个如“斯芬克斯之谜”一般的神秘所在,而是自1994年以来,全国唯一连续21年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份。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正式通车,西藏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藏木电站投产发电,拉萨至林芝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许许多多的变化正预示着西藏更加光明的前景。 |
关键词:西藏班,天路,民族教育改革,1983年,中职学校,招生计划,中专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