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国境线上的沧桑岁月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 2015-08-21 08:15: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上个世纪50年代初,那场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尽管已过去60多年,却始终是新中国最光辉的篇章。

丹东,古称安东,由于地处边陲,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抗美援朝战争中,丹东被授予了英雄城市的称号。在这片纯洁而神圣的土地上,至今仍遗存着许多珍贵的抗美援朝历史遗迹,也让我们年青一代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光辉历史。

断桥,战争留下的伤痕遗迹

提起抗美援朝,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横跨鸭绿江的大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伴随着当年抗美援朝进军的号角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激昂的歌声,鸭绿江大桥也声名远扬。

说起这座桥,早在1909年就落成了。当时,日本为了越过朝鲜半岛进一步掠夺中国,强行在鸭绿江上修建了它,近半个世纪后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炮火中毁掉。现今,仅剩断桥景区,供后人凭吊历史。

进入鸭绿江断桥景区,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个炮楼。当年,日本侵略者对鸭绿江桥守卫森严,这个炮楼便是那时日本警备队守桥的主要工事,兼具瞭望、守卫、防御的功能,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个五层炮楼也是我国目前现存较为完整、条件较好的公路防御炮楼,作为日本侵华的铁证保留至今。

“这座长940余米的大桥其实机关很多,桥身虽离江面不算高,但却设计成可以打开的桥梁,以供大型船只通过。”随行的辽宁省丹东市政协研究室孙万民一边介绍,一边带记者走到了位于断桥第四孔的开闭梁处。“这就是当时可旋转式的开闭梁。以中心桥墩为轴,以四个主动齿轮驱动被动齿轮,使单连钢梁平行旋转90度,当大型船舶经过时,拉响汽笛,以示通过。”据介绍,在世界诸多桥梁中,开闭式是很多的,但大多为提拉式结构,而像这座桥采用平行旋转式是极为罕见的,也可见日本当年在修建这座大桥时煞费的一番苦心。

走过开闭梁不远,在桥体的一根钢梁上有明显的用红油漆圈起的不规则小孔,这就是美机机关炮弹穿过留下的痕迹。越过有弹孔的钢梁,向前不远就是被美机炸断的地方……

1950年,鸭绿江另一侧战火威胁到我国领土安全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发出。10月19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战争期间,大批作战物资、武器装备都是通过鸭绿江大桥运至朝鲜。美军看到大桥具有“交通大动脉”的战略地位,便千方百计对其进行破坏。1950年10月至1951年8月期间,美机共轰炸鸭绿江大桥5391架次,其中大机群轰炸10多次,大桥最终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的8孔桥梁全部沉入江中,中方所剩4孔残桥保留至今。2000年,时任中国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桥名———“鸭绿江断桥”,使这座断桥成为丹东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及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随着岁月的流逝,断桥显得越发沧桑。站在断桥尽头处,举目向朝鲜方向望去,江中只剩下孤零零的几座桥墩,静静地矗立在江水中,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不朽老人,见证并陈述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岁月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绩。在桥头停放的两门苏制37高炮前,一位老者站在被轰炸机炸得蜷曲的桥体处,与同行的朋友回忆当年战争爆发的情景:“那年,我不到20岁,上班时听见美军轰炸机从上空呼啸而过,随后美军疯狂的炸桥行动开始了,当时被吓蒙了,只知道跟老工友往安全地方跑……”随着老人断续的描述,想象着那飞机肆无忌惮、狂轰滥炸的年代,那卷起的横梁,扭曲的钢架,裂开的钢板,就是当年美机轰炸后遗留下来的悲惨一幕……如今,我们也只能在断桥的尽头,望着在水中矗立的桥墩,凭吊大桥经历的战火。

在鸭绿江断桥上游不足百米的地方,并列着另一座横跨鸭绿江的大铁桥,原称鸭绿江大桥。经中朝双方协商,后将其命名为“中朝友谊桥”,见证着中朝两国的友谊,但这座大铁桥,其实也是日本侵略者留在滚滚鸭绿江上的另一个侵华证据———1937年设计施工,1943年建成通车的这座大桥,不知当年日寇从这里盗走我大东北黑土地上多少资源,又输送进来多少武器、士兵屠杀我们的同胞。

抗馆,1014块条石上的英雄故事

如果说鸭绿江断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真实的遗存,那么抗美援朝纪念馆(简称抗馆)则是这段历史最全面的讲述。

抗馆依丹东市英华山而建,坐落在一片绿荫丛中,由抗美援朝纪念塔、《清川江畔围歼战》全景画馆和纪念馆三部分组成。

一位身着浅绿色、双排扣“军服”、胸前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布标的“女兵”出现在大家面前,原来这是抗馆的讲解员,她们这身仿志愿军军服而制的讲解制服,足以把游客的思绪拉回到65年前。

沿阶而上,抗美援朝纪念塔出现在眼前。“我们刚刚上来的缓步台阶是由1014块条石组成的,它寓意着人民志愿军战士从过江到停战奋战的1014个日日夜夜。”讲解员边走边说:“大家眼前的纪念塔,塔高53米,象征着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笔直高耸的纪念塔,庄严、肃穆,使人们脑海里浮现出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的英雄们,心中不由肃然起敬。

抗美援朝纪念塔的主题雕塑分布于塔身四角,右前方的雕塑是一组飞行员的雕塑,最左边的战士手里捧着机关炮炮弹;与纪念塔右前方空军雕塑相对,左前方这组雕塑就是英勇的陆军战士了;右后方的雕塑代表的是祖国工、农、商、学,广大的人民群众组成的强大后援;左后方的雕塑群则是保障战争顺利进行的后勤部队,包括铁道兵、运输兵、工人、民兵……“飞行员雕塑的出现,在我国红色主题纪念馆中是不多见的,这也体现出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特点。”讲解员介绍说,“在入朝之初,我国还没有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空军队伍才逐渐建设壮大,包括后勤部队等很多兵种部队也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展起来的。”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转向纪念塔东侧的全景画馆。这是一个圆柱形密闭堡垒式建筑,直径44米,高24米,在建成之初曾是国内最大的全景画馆。

“全景画内容表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的中、西线战场,清川江一线的阻击和围歼。”随着讲解员的介绍,我们回到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岁月,最可爱的人在朝鲜战场战斗、生活的情形犹如昨夜,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熟悉的名字也在不断地回响在耳边。

第二次战役另外的一个关键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负责穿插任务,也是在这场战役中,38军打出了王牌军的威名,军旅作家魏巍也依此写了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讲解员的介绍又让我们想起了收录于中学课本的那篇报告文学,它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成长……“第二次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对美军打击最为沉痛的一次战役,粉碎了美军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计划,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对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此行也是有遗憾的。1993年落成的纪念馆,在运行20多年后,目前正在改扩建,因此无法参观。“自从2008年抗馆免费开放以来,参观人数逐年递增,去年更是达到160万人次。特别是‘五一’、‘十一’等长假,游客经常要排队两个小时以上才能进馆,进馆后参观也是摩肩接踵,整体体验不佳。”讲解员说,“由于抗馆建馆时间较早,当时的规模和投入都不大,也制约其红色教育功能的发挥。”

为此,丹东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对抗美援朝纪念馆进行改扩建工程。据悉,改扩建后的抗馆将与国家级重大战争纪念馆的定位相匹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主线,以“扩建展馆、完善功能”为重点,特别要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教育功能,成为展示抗美援朝历史、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窗口。

河口,绿色映衬别样红

“我们丹东不仅是抗美援朝的英雄之城,更是养生度假的绿色之城。”丹东市政协主席于国平在向记者介绍家乡时,充满了自豪。

和平年代,游客在缅怀英烈、追寻历史印记的同时,也需要有美好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来修养身心。正如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总结红色旅游发展成果和问题时所提出的,红色旅游要注重产品的融合,要将红色旅游与周边绿色、山水、乡村旅游融合起来,让游客在欣赏好山好水的同时探寻红色足迹,在游玩中接受教育,寓教于游。

正是如此,丹东的“红”色旅游,离不开“绿”。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那首脍炙人口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的正是丹东宽甸河口。

作为沿江、沿海、沿边境的三沿城市,丹东拥有着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也使其在红色旅游与青山绿水融合发展的快车道上渐入佳境。

“每到5月上旬,当春风在鸭绿江上留下层层涟漪时,河口江边绵延的山坡、旷野上,一树树桃花的粉嫩花苞便迎风含笑。”于国平介绍,河口桃花节已经连续举办六届,每年桃花节期间进园赏花的中外游客达多10余万人次,已经成丹东响当当的旅游品牌。

8月的丹东,虽然没有粉红的桃花,也未到品味鲜果之时,但游人依旧如织。探访战争遗迹,悠游于鸭绿江上,看对岸朝鲜,体验异国风情,是只有在丹东才能享受的风景。

也许,正是在青山绿水的豪放与开怀下,红色记忆才越发深刻。

(来源:人民政协报)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丹东,纪念塔,鸭绿江断桥,岁月,沧桑,红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