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的彩虹——海兴县美丽乡村建设探访
“前两年来俺们村,可不是这样的。那时,村街坑洼不平,垃圾成堆,苍蝇蚊子乱飞。”70多岁的孙大爷说,“现在你再看,街里家里都是干干净净的,环境真是大变样了。” “贫困县的县情,决定了我们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攀比。”海兴县农提办工作人员付国鹏介绍,他们从全县197个村中选出120个重点村,按照“优先办农民最需要办的事,优先办力所能及能办的事”的原则,重点实施了垃圾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10件实事。 “不搞一刀切,而是结合每个村庄的实际,因村制宜搞提升。比如修路,条件好一点的村,可以修成水泥路,条件差一点的村,就修成柏油路。还有建广场、种树、改厕等,都由各村自己决定,村民说怎么好就怎么干。”付国鹏说。 为结合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该县在公路沿线的重点村中选出6条亮点线、4个亮点片共70个亮点村,按照生态旅游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改善型等不同类型,重点推进,彰显特色。孙庄村以活动广场为依托,配合健全的体育器材,打造休闲娱乐特色;王常丰村紧挨县城,结合新民居建设,打造富有田园特色的现代化社区。 环境好了,社会风气跟着好转。当地农村打麻将、酗酒等不良现象大大减少,读书、跳舞等成为农民休闲的新时尚。 以奖代补,激励调动各村积极性 改造提升农村面貌,需要大量投入。可海兴是个财政穷县,去年公共预算收入只有2.68亿元,资金怎么解决? “紧缩其他开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农村面貌改造上。”海兴县委副书记刘国生介绍,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2013年县财政投入了1000万元;2014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了2000万元,由于工作面大,增加了投入,县里又从“三公”经费等项目中挤出部分资金,最后财政投入5000多万元。 为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该县采取“以奖代补”措施,激励各村加快改造提升村庄面貌。 在高湾镇后刁村,望着道路两旁深达半米的排水沟,村党支部书记邢承禄说:“前几天连续下了两天大雨,要在以前村里肯定被淹了。现在修了排水沟,雨水就从排水沟流到村外的宣南干沟去了。” 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海兴制定了各种实施项目的达效标准:树木种植,重点看成活率;厕所改造,看最后完成率……“项目不达效就会被扣分,总分低了就拿不到奖补资金了。”邢承禄说。 该县农提办设立了6人考核小组,经过现场观摩,百分制考评,对改造有较大成效且排名靠前的村庄进行认定,再根据村庄规模、投资大小、变化程度评定奖补数额。全年安排观摩活动不少于4次,每次对认定村给予10万至30万元的奖补;对亮点线(片)认定村给予50万至100万元的奖补。今年,该县还特别设立了名次奖,对提前完成规定建设任务前10名的村,追加奖励10万至50万元。 除了财政投入外,该县还通过整合上级部门资金、动员“能人”捐资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去年,该县共筹集资金1.1亿多元投入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 |
关键词:海兴县,乡村建设,难点村,建设任务,盐碱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