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原标题: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回国已一个月,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收拾荒废两年的房子。废弃物品堆积成山,如何处理让我犯了愁。细心的女儿把垃圾分了类,但面对楼下的垃圾箱时却一筹莫展。垃圾箱倒是分成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品、不可回收物品三类,可是居民根本就不进行分类,把垃圾胡乱塞进去,臭气熏天。 这不禁让我有点怀念美国。我所住的公寓,每层都有一个垃圾处理室,里面有三个垃圾箱,分别装塑料、玻璃瓶子和纸,至于厨余垃圾,可以直接丢进一个封闭的洞里,底层有一个硕大的箱子接着,次日清洁工人直接拉走。因为保洁工人及时清理,所以垃圾处理室一点异味都没有。 为了与之对应,我家里备有四个大小不等的垃圾桶,每天把垃圾分好类,然后再送过去。时间长了,我们自然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先生如果看见女儿不小心把垃圾放错地方,就赶紧提醒她捡起来,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 我所住的小镇的大街上、图书馆、学校等场所,均摆放着不同功能的垃圾桶,上面的标识一目了然。大部分居民都会仔细辨认后再投放垃圾。但对于我来说,适应垃圾分类经历了一段时间。刚到美国时,有一次在图书馆,我喝完矿泉水,想都没想就顺手把塑料瓶扔到“不可回收物品”的垃圾桶里,一个在看书的美国老太太抬头看了我一眼,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扔错了,赶紧捡起来扔到“可回收物品”的垃圾箱里。虽然她面带微笑,我还是羞愧了一下。 在美国,日常生活垃圾处理还算简单,但如果家里搞装修,处理建筑垃圾就会让你很挠头。今年5月,镇上一个朋友刚买了一套学区房,需要进行装修。装修工人的人工之贵已经让她颤抖了,更吓人的是,屋里堆积的建筑垃圾,哪怕自己搬运,卡车司机跑一趟也要600美元。万般无奈下,她打电话向镇政府求助,被告知如果交齐了地产税和各类维护费用,可以保证每个月清理一次类似的垃圾,但是只能在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分批次酌情回收。好不容易等到那一天了,但垃圾工人说垃圾量太大了,拒绝处理。她傻眼了,只好掏钱请卡车司机拉走,前后花了4000多美元! 在美国,垃圾不是想咋扔就咋扔,而是有严格“扔法”的。美国于1965年制订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1976年修订更名为《资源保护及回收法》。这部法律确定了美国资源回收的“4R原则recovery(回复)、recyle(回收)、reuse(再利用)、reduction(减量)。将废弃物管理从单纯的清理转变为兼具分类回收、减量、再利用的综合性规划。1990年,美国制定了《污染预防法》,从资源减量使用、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废弃物循环使用及可持续农业四个方面入手,提出用污染预防政策补充和取代以末段治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明确规定必须对污染产生源做事先预防或减少污染量。无法回收利用的,也应尽量做好处理工作。 美国各州在贯彻联邦立法的前提下,各自制定了适合本州的地方立法。如马萨诸塞州2005年8月颁布了一条法令,禁止填埋砖头、混凝土、金属、木头等特定类别的建筑垃圾,这些垃圾必须运到指定的废物回收再利用中心进行加工再利用。 垃圾的科学处理,美国注重从娃娃抓起。今年“地球日”,女儿从学校学了一首新歌,里面有一句是:Reduce,reuse,recyle,tke care of Mother Earth(减量,回收,重新使用,照顾好我们的地球母亲)。见我收拾垃圾,她在旁边盯着,一旦放错地儿了,就立刻指出来。次日,她把前期收集的一袋卫生纸卷筒带到学校,说班里上美术课要用。 一个社会的公民要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不但需要配套的法律制度,更需要日常生活中恒久的坚持。反观我们国内的很多父母,整天念叨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如果孩子的成绩和才艺赢了,而行为规范和道德礼仪一塌糊涂,这算是真正的赢家吗?在我看来,后者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来源:检察日报) |
关键词:分类回收,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建筑垃圾,减量,地球日,装修,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