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里子”能否撑起城市“面子”?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2015-08-19 01:18: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原标题:筑牢“里子”能否撑起城市“面子”?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本报记者 刘 垠

如果说高耸的大厦、干净整洁的街道是一个城市的“面子”的话,那么埋于地下的基础设施则是一个城市的“里子”。近日,受台风“苏迪罗”影响,温州、福州等地又陷入了城市看海的尴尬,除了城市看海外,“拉链马路”“空中蜘蛛网”等现象,都是由于地下基础设施“拖后腿”导致了城市风貌“失颜色”。近年来,政府逐渐看到了建设地下基础设施的紧迫性。

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在我国全面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似乎开启了中国的“地下管线革命”。那么在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这个筑牢“里子”的工程,将对城市发展、百姓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它是否能撑起城市的“面子”呢?

——新闻缘起——

我国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将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

根据部署,从今年起,我国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项目改造,合理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从而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地下综合管廊的比例,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住建部将会同财政部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以试点示范带动全国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积极性,确定了包头等10个城市为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总投资351亿元。此外,还将加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管理工作,并加快建立完善地下综合管廊标准规范。

据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69个城市拥有在建的地下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其实地下综合管廊我们国家早已有之,中国大陆首条地下综合管廊是1958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下铺设的,长度为1000多米。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谢映霞介绍,目前,很多大城市都建有地下综合管廊,例如上海世博会园区、广州大学城、北京中关村西区、北京未来科技城等。

——核心关注——

综合管廊给公共管线安个“家”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个巨人,地下综合管廊便是这个巨人体表之下的“血管”,其中的管线源源不断地为城市输送着水、电、热等能源,是城市的“生命线”。

谢映霞说,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铺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说,它就是将现在直埋在地下或悬挂于空中的各种市政管线统一安放到一个共同的‘房子’里,这个‘房子’类似地铁的隧道,只不过地铁隧道走的是列车,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里‘走’的是电力、燃气、供水等各类公共管线。”

据了解,地下综合管廊位于地下几米的地方,钢筋混凝土结构,管廊内部小可走人,大可过车。收纳到这个“大口袋”里的管线并不是挤成一团,随意铺设的,而是分层次隔开并逐一放置,好似睡上下铺一般,互不干扰。综合管廊内,上部为综合管线安装区,收纳电力、通信等管线;下部为给水管线区域,并设置通风井、简单操作间等,工作人员可以从通道进入管廊内。此外,据谢映霞介绍,管廊内还有高温、水压等感应警报设施、监控摄像,以及灭火器等消防设备与排水系统。

告别马路“拉链”扫掉空中“蛛网”

城市里这样的场景似乎司空见惯:地面经常被挖的沟壑纵横,今天你挖完,明天我挖,导致马路上尘土飞扬,交通拥堵,一不小心,还会挖破其他管道,不是停水就是停燃气;低头走路不省心,抬头看天也不痛快,城市的上空纠缠着各种线路,错综复杂,好似一张张“蜘蛛网”,既不美观又容易引发火灾。现在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让这些老百姓闹心的事有了解决的办法。

目前,地下管线涉及10多家单位。各单位铺设、维修管线都要给路面“开膛破肚”。谢映霞说,过去,由于体制分割,许多城市的路面常常是反反复复地挖填,如同拉拉链一般,被老百姓戏称为“拉链路”,造成了大量浪费。建成综合管廊后,各单位维修人员只要进入管廊进行维修即可,避免了路面的反复开挖。而且各种管线多了一层“保护罩”,可以抵御管道侵蚀,提高抗震减灾能力,使管线运行更安全稳定,各种能源传送有可视化的红外线、摄像仪、报警仪等监控,出现问题可及时修复,困扰居民的断电、断水、断网等现象也会随之大幅减少,提高了各种基础设施的供应水平。此外,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建管廊区域,所有管线必须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的要求,城市高压线“蜘蛛网”也将消失,少了“拉链路”和“蜘蛛网”,城市的“面子”会更加美观。

让城市更有“面子”还只是一方面,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最大的好处是节约土地资源。南京市城管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骆颖指出,传统的地下管线是平铺式的,很占空间,像传统的架空高压线左右距离需要约50米,共需要100多米宽的占地空间。一旦遇到地铁施工,管线就要迁移,迁移需要花费很多的资金。而地下管廊是竖向立体式的,宽度大大减少。节省出来的空间可以做一些地下空间建设。“空中高压走廊消失了,还能为城市释放出更多土地资源。” 参与综合管廊建设的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市政部副总

经理李跃飞说。

据住建部透露,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投资分为廊体以及管线入廊两部分,其中廊体加上管廊附属设施设备大概需要8000万/公里,而入廊管线投资大概是4000万/公里,所以廊体加上入廊管线大概每公里1.2亿元。“综合管廊每公里的造价比传统的铺设方式要高一些。”谢映霞说。

不过,按照传统的施工方式,开挖1公里道路成本可能需要数十万元。如果十多种管线都开挖,反复多次,施工成本一项就高达数百万元,后期的开挖成本非常高。而且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施工引发的管线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元。所以从长远来看,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一劳永逸的。

——专家建言——

建设综合管廊需做好前期规划完善相关法规

尽管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好处多多,但谢映霞也强调,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必须要做好规划、形成系统,否则只做一段的话,管道就要下去再爬上来,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她认为,新城区更适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只要做好前期规划,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就可以了。而老城区要建设综合管廊就会比较麻烦,因为要把原有的线路都撤掉,重新做,而且在建设期间,原来的管道供应还不能中断。“不过只要做好规划,随着老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整治还是可以逐步完成地下综合管廊改造的,虽然比较麻烦,但还是一个长痛短痛的问题。”此外,她还指出,一些不适合建造的地方不要盲目建设,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业内人士指出,国外在管道规划、施工、共用管廊建设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如德国、英国因管线维护更新而开挖道路,就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审批手续,规定每次开挖不得超过25米或30米,且不得扰民。日本也在1963年颁布了《共同管沟实施法》,解决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的资金分摊与回收、建设技术等关键问题,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多次修订完善。目前,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本身还不完善,除了《城乡规划法》中关于地下管线的指导性意见外,没有全国性的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地下管线规划建设、测绘仍分属不同部门,急需相关法律来明确权责、规范行为,以免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最终仍各行其是。

■相关链接

地下综合管廊国外已有百年

在发达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早在1833年,法国巴黎为了解决地下管线的敷设问题和提高环境质量,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目前为止,巴黎已经建成总长度约100公里、系统较为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网络。

德国最早的地下综合管廊,于19世纪出现在北部城市汉堡,后来在前东德地区较为流行。虽然初始投资较高,但德国专家认为,建造运营总体成本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优势显而易见。

1926年,日本开始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到1992年,日本已经拥有综合管廊长度约310公里,而且其规模还在不断增长。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期间,神户市内大量房屋倒塌、道路被毁,但当地的地下综合管廊却大多完好无损,这大大减轻了震后救灾和重建工作的难度。

1933年,苏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地修建了地下综合管廊。

1953年西班牙在马德里修建地下综合管廊。

除了上述城市外,斯德哥尔摩、巴塞罗那、纽约、多伦多、蒙特利尔、里昂、奥斯陆等城市,都建有较完备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

关键词:地下综合管廊,面子,里子,1933年,城市风貌,城市基础设施,管线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