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乡崇福镇新桥村,大家都知道菜农老范家里有一条橡皮艇。
“绿色的面,白色的边,样子蛮好看的。”村民们说,总是看见老范撑着一根竹竿,在河面上划啊划,把河道里的垃圾挑上艇,一趟趟运到岸上。
老范全名叫范建良,今年48岁。其实年纪也不算大,可大伙儿觉得亲切,都喜欢管他叫老范。
去年4月份,镇里号召企业认领河道,老范一拍大腿,主动把家附近1.2公里长的新开河揽到了自己身上,让大家都吃了一惊。
镇五水共治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老范这一义举,在全桐乡也是第一个。
一年多坚持下来,老范的橡皮艇划坏了,但原本被冠以“垃圾河”的新开河变得越来越清澈,他和附近农户种出来的果蔬也越卖越好。
老范咧着嘴笑说:“这笔‘生意’一点儿都不亏!”
“儿时的玩伴”变成了“垃圾河”,有时候不得不绕道走。
黝黑的皮肤,整洁的衬衣,架着一副普通的近视眼镜,初见范建良,与记者脑海中的“老范”两个字不太搭。人长得斯文又腼腆,刚开始他比较沉默,聊开了才渐渐话多了起来。
老范是土生土长的新桥村人,他的家就依水而居。新开河1974年开挖,对他来说,这条河陪伴着他走过了整个童年。“乡下的小孩子一到夏天,几乎一天到晚泡在河里。父母要是找不到我们,只要到河里看一下,大家都在里面游泳。”
“这条河啊,我们一天都离不开。”老范记得,以前河里的水很清,洗脸、淘米、洗菜、喝水……凡是要用水的地方,都与这条河有关。
后来老范上了学,离开了家。中专毕业后,回到村里当过兽医,也养过猪。“养猪的效益确实很好,但是污染也大。”提起当年的选择,老范道出了真实想法,“猪粪本来很值钱,可后来规模大了,慢慢消化不了了。村里经济又发展起来了,接连开了很多厂,河水水质开始越变越差。”
新开河的境况让他很揪心。原本每天喜欢去河边散步的他,渐渐疏远了这个“儿时的玩伴”,甚至有时还巴不得绕道走。“河水又黑又臭,夏天全是苍蝇,人也少了。”
老范说,那个时候的新开河让他觉得有些恶心。“儿子的童年已经不能在这条河里游泳了,回忆起以前总是很怀念。”
1995年,老范承包了22亩土地,搞起了绿色农业——果蔬种植,从猪倌摇身一变成了菜农。他说,一是看准了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广阔市场,二是循环农业能降低对河道的污染。
划着橡皮艇在河里捞垃圾半年捞上来了近百吨
种上了果蔬,减少了污染,可老范心里还是不开心。每天经过新开河闻到令人掩鼻的臭味,让他郁闷不已。不仅如此,对果蔬产业也有影响。
“那时候果蔬的产量很少,质量也不好,种植灌溉全靠这条河。这样的水,你说种出来的果蔬怎么会好?”老范说,附近农户种的蔬菜一直用新开河水进行灌溉,以前本地市面上的蔬菜供应量三分之二都来自外地,连大半辈子与田地打交道的农民也要买蔬菜来吃,菜价还很高。
怎么办?先“治标”吧。老范在蔬菜大棚的后面挖了一个面积约1200平方米、1.5米深的蓄水池,建一道护水屏障,等雨水和河道里流进来的水经过沉淀净化处理后再灌溉果蔬。可即使这样大费周折,水还是时常受到污染。“外河水质不稳定,有时候闸门打开放水进来,一看全是黑的,根本用不了。”
正当老范愁眉不展之际,桐乡的“五水共治”清三河行动开展起来了。他二话没说,主动请缨,把新开河认领了下来,并带头认捐了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