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塑造一个自我消除隐患的社会

来源: 长江日报 作者: 2015-08-17 08:46: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原标题:塑造一个自我消除隐患的社会

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深入排查和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努力推动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国务院召开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抓好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单位的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目前,全国各地都已陆续展开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一些地方,计划内的项目,甚至一些常规的生产建设,在排查的过程中暂停,或者完全停止。此时,只要有隐患,哪怕只是一种可能性,都不能放过。安全,变成第一标准,不计成本,一票否决,宁愿牺牲一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也决不能再付出血的代价。

“隐患”无所谓大小,一旦出现,结果可能就是毁灭性的。安全隐患的排查,现在是天津爆炸事故后的一种警戒,但长远看,可能要视作安全监管新常态的表现形式。总有一些思维认为,安全标准、监管、检查是考试,准备考试有很多种应付的方式,仿佛是在解决不必要的麻烦。全面排查,意味着安全的维系不是例行公事,它是对生产乃至日常生活的直接干预。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到今天这个阶段,安全形势复杂化,安全应对也深刻化,我们注定将和各种安全手段打交道,会感到“不胜其烦”。安全的应对,是全方位的,国土、治安乃至生产、生活,全面提升至新的国家安全观上看待,进入现代综合治理的框架。正如治安不再仅仅是办理案件,生产安全不再仅仅是审批,安全治理会是一套复杂化的手段,首先则意味着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实事求是而论,电梯如何安检,地铁逃生演练,企业生产检查,很多时候出现在新闻中,我们多数没有亲历。安全警钟,是一系列报告、报道,而没有成为日常亲身体验。在新闻里看到天津事故的画面冲击,回到生产、生活当中,又觉得与己无关,可能是多数人的心理。很多时候,人们感觉安全信心的下降,却仍然习惯于侥幸的状态。从人性深处讲,没有亲历事故,不会真正感受事故的可怕。其实,安全意识进入内心深处,得益于训练,是人为植入后的习惯,具体方式包括逃生演练,更包括反反复复的摸排、调研、检查、市场洗牌,等等,以至于出现一种氛围,如果想回避这套安全的规训,那就无法正常生产、生活。

不要再想着怎么打点、走过场了,今天成功应付了审批,明天会有更多的麻烦。不及时、主动地清扫安全隐患,代价昂贵,并且当即兑现,独自承担。爆炸事故,是无辜者为安全的疏漏付出生命代价,这是血的教训,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在更加严格的安全规训体系中,一切疏漏将由责任主体一己承担,重则倾家荡产。代价如果不是近在眼前,总会有人死抱着侥幸,改变不了麻木的状态,严格的手段,让不负责任的代价呈递眼前,安全标准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倒逼力量。

现代社会,经济分工环环相扣,风险具有太大的隐藏性;监管责任条分缕析,绵密严谨却很难涓滴不漏。从监管上升为治理,更包括无所不在的熏习,便有望迫使每一个人成为“安全理性人”。安全治理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手段,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形态的塑造,是让每一道环节学会自我消除隐患,不再出现防不胜防的境况。

关键词:隐患,消除隐患,考试,规训,安全整治,重特大事故,安全形势,爆炸事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