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宪群: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

来源:《求是》 作者: 2015-08-16 16:43: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原标题: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治理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还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领会这一讲话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当前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科学态度

国家治理是文明社会以来国家的基本社会职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器,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它是从社会中产生的,是社会分化、社会分工、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812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国家治理,正是国家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人类在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中,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认真学习总结。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当前国家治理的密切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与我们的发展道路和方向紧密相连的问题。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充分肯定中华文明历史智慧在治国理政上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这些论述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意。

深刻阐述借鉴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基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不仅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思想值得我们借鉴,而且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等内容也应当充分继承与弘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辩证处理本国传统文化与借鉴他国经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我们既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又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决不能脱离本民族的发展道路,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

二、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国家治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遗产。

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伟大创举。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比较早,这是我国历史发展道路决定的,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选择。各种因素导致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统一。这说明,统一得人心,是趋势,是潮流,符合我国国情。世界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盛极一时的强盛帝国,但最终都走向分崩离析,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缺少我们这样共同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认同。历史反复证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整与安定是国家治理的前提条件。任何分裂与动荡,都会导致国家与人民陷入灾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制度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杰出的政治智慧。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各民族智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边疆、民族等一系列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建设上都有缜密的思考。这些思考及制度安排虽然是以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在治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配套完善和提高治理能力的方式方法上,都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别是在制度建设上所贯穿的大一统、民本、德主刑辅、选贤任能、反腐倡廉、社会治理、赈灾济困、民族融合、生态保护等思想尤为突出,其历史智慧、进取精神乃至某些具体措施,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核心价值观创造上给我们留下了丰富遗产。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是非不乱则国家治”的道理。无论是奴隶社会的礼治,还是封建社会的德主刑辅,国家治理都很重视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树立与传播,重视各民族间的历史文化认同,以凝聚国家、凝聚社会、凝聚民心。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居安思危精神、正己修身精神、变革进取精神、勤劳事功精神、仁义诚信精神、和而不同精神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正是这些精神,使我们的祖先在国家治理上力图将政治秩序与社会秩序、文化秩序、自然秩序相统一,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形成了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文化与历史智慧。

三、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有益经验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天,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必须坚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治理有一个以谁为主体、为了谁的问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最高利益不同,治理的制度体系就不同;治理的主体是谁,根本利益为了谁,治理的方向和目标也会不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理体系,关键是各国如何根据国情,根据人民的意愿选择决定自己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开人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离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治理,是坚持中国国情和中国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结合基础上的治理,而不是治理的西化。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古人的观察雄辩地说明,由于各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异,在一个国家成功的制度,到另一个国家不一定成功。因此,在引进和吸收西方治理理论时,要警惕治理的西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侵袭。要立足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不能盲目“嫁接”和“移植”西方国家治理制度。要树立与当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目标体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目标,以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为重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

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法者,治之端也。”依法治国是古往今来国家治理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以宪法和法律体系、法治精神为基础的治理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一定是法治的治理。为此,要建设法治中国,进一步健全宪法法律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法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制度上确保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从法律上确保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能够得到追究、惩处。要使治理者运用科学、民主和法治思维,依靠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力的相互结合。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必须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我国历史上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含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我们党的成长壮大、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与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创造。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伟大成绩,根本原因在于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我们党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制定任何一项重大措施,都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古人说:“事先大功,政自小始”。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方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治国理政体系中的伟大创造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关键词:国家治理,历史智慧,古代思想,历史经验,历史进程,历史问题,历史文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